最后,也是最关键、最敏感的一步——由谁去实际镇守这新辟的、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五省?帝国的意志需要最忠诚的执行者,而分封宗室,以藩屏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
皇帝朱啸的目光,如同实质般,缓缓扫过殿中那几位藩王。这些天潢贵胄,平日里养尊处优,但在此刻,却成了决定帝国战略的重要棋子。
晋王朱敏淳,年轻气盛,眼神炽热,他早已通过某些渠道,得知皇帝有意开拓更遥远的澳洲或北美,心早已飞向了那片传说中的沃土,此刻虽也关注东瀛,但更多的是权衡利弊,并未将东瀛视为首选,因此按捺不语。
楚王朱华奎,同样野心勃勃,目光在巨大的舆图上不断扫视,似在衡量五个省份的潜力与风险,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玉带。
而福王朱常洵、鲁王朱寿宏、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这五位王爷,则神色各异,心思浮动。福王肥胖的脸上隐现不安,他久居洛阳繁华之地,习惯了钟鸣鼎食,想到要去那刚刚经历战火、瘴疠未明的海外荒岛,心中便是一阵阵发紧。
鲁王面色凝重,他素来喜好文墨,安于山东礼教之地,对海外既有好奇,更多的是畏惧。瑞王性格刚毅些,但想到北地的苦寒,也不禁眉头微蹙。桂王和惠王则交换着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与无奈。
这时,皇帝朱啸亲自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打破了这微妙的平衡:
“东瀛五省,孤悬海外,新附之地,夷夏杂处,百废待兴。非至亲重臣,不可托付。朕思虑再三,决意效仿古之周室,封建诸侯,以卫社稷。行海外移藩之策,以我朱家血脉,为大明永镇东疆!使我朱氏旌旗,飘扬于日出之海!”
他目光如电,逐一看向那五位王爷,每一个被目光扫到的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身子。
“福王叔!”皇帝首先点名,声音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福王朱常洵浑身一颤,几乎是下意识地应道:“臣……臣在!”
“洛阳繁华,天下皆知。然,久居安乐,非藩屏之道,亦非太祖封建诸王之本意。”皇帝语重心长,却又不容反驳,“东瀛省,地处东瀛核心,沃野千里,未来可期,乃五省之首。朕欲请王叔移藩东瀛省,坐镇江户……不,东平府!以王叔之宗室威望,定能安抚新附,震慑宵小,为我大明开创一方基业!”
朱常洵胖脸瞬间煞白,嘴唇哆嗦着,他想起了洛阳王府的牡丹、歌姬、珍馐美味……但迎着皇帝那灼灼的目光,以及满朝文武的注视,他所有推脱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最终化为一声带着颤音的:“臣……臣……领旨谢恩……”心中却是叫苦不迭,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艰辛,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怨怼。这怨怼,或许在未来,会滋生出意想不到的事端。
“鲁王叔!”皇帝的目光转向鲁王朱寿宏。
朱寿宏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臣在。”
“鲁地乃孔孟之乡,文教鼎盛,王叔素来崇尚礼教,精通典籍,朝野皆知。”皇帝的语气带着勉励,“安夷省为东瀛千年文化核心,旧都归化府(京都)所在,公卿贵族云集,正需王叔这般贤王前去坐镇,配合孔圣后裔,推行教化,归化民心!此乃文教之功,千秋之业,非王叔不能胜任。王叔可愿往?”
朱寿宏神色复杂。他确实不愿离乡,但皇帝将文化核心之地托付给他,并将他的爱好与治理方略结合,倒也符合其志趣。治理好了,青史留名;若推辞,只怕……他沉吟片刻,终究是理智占据了上风,郑重躬身道:“陛下以文教重托,臣……敢不从命?必当竭尽全力,使圣贤之道,光耀东瀛!”
“瑞王叔!”皇帝看向瑞王朱常浩。
朱常浩性格较为刚毅,出列拱手,声音洪亮:“臣在!”
“汉中之地,亦近边陲,王叔素有戍边之志。”皇帝道,“北溟省地广人稀,气候严寒,多未化之土着,然资源丰富,正需如王叔这般有毅力、有担当的宗亲,前去开拓经营,移民实边!此乃艰苦卓绝之功,亦是不世之业!为我大明守此北门,拓此疆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朱常浩闻言,胸中豪气顿生。他本就不甘于内地安逸,渴望建功立业。北地虽苦,却正合其意。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信重,臣万死不辞!臣愿往北溟,为我大明守此北门,开此新土!必不负陛下所托!”
“桂王叔!惠王叔!”皇帝最后看向桂王朱常瀛和惠王朱常润。
两人心中一紧,齐声出列:“臣在!”
“西海、南溟二省,皆濒临大洋,海疆辽阔,岛屿众多,未来贸易繁盛可期。”皇帝道,“二位王叔久居湖广,熟知水道商贸,正可发挥所长,镇守海疆,发展贸易,为我大明开拓万里波涛,保障海上丝路之畅通!西海省重在海防,南溟省重在贸易,二位王叔可依情势选择,朕无不允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