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现像一块磁石,迅速吸引了更多不同领域的学者。不到两周,原本以科学史学家为主的团队里,呼啦啦涌进了来自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文化人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五十七位学者。他们带来的新视角,让整个研究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一位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港口遗址出土的器物,推测知识可能传播的实物载体;一位语言学家则能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科学术语的词源,揭示出思想交流的隐蔽路径。
清明时节,雨下得愈发缠绵,仿佛天地也带着几分追思的愁绪。清晨,雨势稍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研究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三十多名从全球各地选拔出来的年轻科学学子,有来自美国麻省理工的物理天才,有来自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对古生物学着迷的女孩,还有来自日本东京大学钻研人工智能伦理的男生。他们将在为期一周的“科学传承周”里,不是被动地听讲座,而是真正地沉浸到历史中去,与威廉教授、佐藤教授等资深科学家一起,亲手触摸(当然是戴着手套)文献的复刻件,研读原始文本,体验科学思想是如何一代代传递和演变的。
在档案馆的一间仿古阅览室里,威廉教授,一位头发银白、穿着粗花呢外套的典型英国老绅士,正围着一群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他面前摊开一份精心复制的1666年牛顿手稿影印本,纸张做旧得几乎可以乱真。“看这份笔记,”威廉教授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他指着其中一行略显潦草的字迹,“这里,1666年,牛顿回到乡下躲避瘟疫,就在这看似悠闲的田园时光里,他记录下了对‘引力’思考的最初灵感。没有复杂的公式,更像是一种喃喃自语。你们看,科学的发现,尤其是划时代的发现,往往始于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混乱的‘灵光一现’,而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推理。”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教授,那传说中的苹果呢?”威廉教授狡黠地笑了笑:“哦,那个故事?大概率是牛顿晚年为了让它更生动而‘加工’过的。但重要的是,他抓住了那一瞬间的直觉,并用了毕生的精力去验证和数学化它。”
与此同时,通过高保真的全息投影,日本京都分中心的科学史学家佐藤教授的形象清晰地出现在阅览室中央。他穿着合体的西装,举止严谨,正在展示江户时代数学家关孝和的手稿。“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为微积分的发明权争论不休的几乎同一时期,”佐藤教授用略带口音但非常清晰的英语说,“在我们日本,关孝和这位天才的和算家,也独立地发展出了一套处理无限小和求和问题的数学方法,这可以看作是微积分的一种雏形。尽管由于当时日本的锁国政策,他的工作未能与欧洲学界交流,但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相似的科学思想,可能在完全隔绝的不同文明中,因为解决相似的问题(比如计算面积和体积)而同时萌芽。这让我们思考,科学思维的种子,或许普遍地埋藏在人类的心智之中。”
午后,雨完全停了,云层裂开缝隙,投下几缕淡淡的阳光。研究团队在档案馆旁边的“星图花园”——一个地面上镶嵌着巨大太阳系行星轨道和黄道十二星宫图案的露天广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传承仪式”。没有固定的流程,也没有统一的礼节。来自中国的老学者们,对着东方,郑重地行起了传统的拱手礼,长揖及地,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几位印度学者则双手合十,置于胸前,闭目默祷,用他们古老的方式向那些探索宇宙奥秘的智慧致敬;而来自欧美的学者们,大多选择肃立默哀,神情庄重,仿佛在聆听历史的回响。虽然形式各异,甚至显得有些“杂乱”,但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肃穆和敬意却是相通的。
文化人类学家王博士,一位总喜欢拿着小本子记录观察的中年女性,在一旁悄声对林栀说:“瞧,多有意思。科学本身追求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国界。但从事科学的人,却带着各自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情感模式。这种多样性,这种表达敬意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就是一种丰富的遗产吗?它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或一种情感基调。”
仪式结束后,数字化团队的负责人,一位年轻的计算科学家李教授,兴冲冲地跑来向大家宣布了一个重大进展。他们利用最新开发的人工智能文本分析和网络建模工具,对海量的数字化科学文献(包括论文、信件、笔记甚至实验室记录)进行了深度挖掘,发现科学思想的传播确实遵循着一些可以量化的、类似生态学的模式。“知识,特别是革命性的思想,它们不像光一样直线传播,”李教授兴奋地比划着,试图用最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算法结果,“它们更像……嗯,更像种子,或者病毒?它们往往沿着已经存在的‘通道’传播,比如最活跃的贸易路线——想想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大规模的移民路径——比如欧洲移民带到新大陆的技术;或者是宗教、文化使团交流的路线。而且,最关键的是,当这些‘知识种子’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它不会原封不动地生长,它一定会发生‘变异’,会与当地已有的知识杂交,进化出新的形态。这完全符合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适应当地文化环境和需求的思想变体会存活下来并繁衍,而不适应的则被淘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藏在心跳里的诗9请大家收藏:(m.20xs.org)藏在心跳里的诗9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