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有意思,”陈教授指着电脑屏幕上一个个被标注出的峰值说,“这些次生代谢物,通常被认为是植物在应对环境压力(比如紫外线、虫害)时产生的‘防御性化合物’。现在看起来,在这种优化但略显‘急促’的生长状态下,植物或许将其作为一种积极的预防性保护机制,提前储备‘弹药’,以应对可能随之而来的挑战。而这些化合物,恰恰是许多药物(如抗癌药、抗疟疾药)的重要来源。这说不定能开辟一条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新路子。”
这个发现立刻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好几家大型制药公司研发部门的兴趣。他们迅速派出了合作团队,希望能获取这些特殊的植物样本和更详细的数据,看看是否能从这些“应激”产生的化合物中找到下一代重磅药物的苗头。
立夏过后第七天,研究团队在例行分析“和谐”星系传回的遥感数据时,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趣、但仍需进一步验证的现象。行星科学家张教授拿着放大后的光谱图,若有所思地说:“你们看这颗位于星系宜居带内、代号GL 667Cc的类地行星,其地表反射光谱在最近几个(地球)年的观测周期内,显示出一种与地球温带地区植被‘绿波’(春季返青)和‘褐波’(秋季枯萎)非常相似的变化模式,尽管其周期和强度因行星轨道参数不同而有差异。当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可能存在其他地质或大气现象模仿这种信号,但如果……如果这个观测最终被证实与生命活动有关,那将强烈暗示,光合作用——这种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绝妙方式,可能是宇宙中碳基生命普遍采用的、甚至可能是基础性的能量获取策略。”
这个大胆的推测,让团队开始重新思考生命形式的可能性。他们开始探讨,在不同恒星类型(如红矮星的光谱以红光和红外线为主)的照耀下,可能会演化出利用不同波段光能、甚至发展出不同于地球叶绿素系统的“外星光合作用”机制。
五月的阳光一天比一天炽烈。在星图花园旁边的可控环境农业试验单元里,研究团队完成了第一代“气候适应型超级作物”的概念性培育。这些作物并非单一的转基因品种,而是综合运用了传统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精准基因编辑等多种技术,目标是聚合多种优良性状。
负责该项目的作物遗传学家拿着厚厚的评估报告说:“初步的多点试验(模拟不同胁迫环境)结果显示,我们选育的抗旱玉米品系在中度干旱胁迫下的产量损失比对照品种减少了约65-70%;而耐涝水稻品系在模拟洪涝环境下,仍能保持75-80%的基准产量。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保持了相对稳定。”
但团队所有人都明白,几个有韧性的作物品种,远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万能灵药。他们很快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更宏观的层面:如何构建具有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这需要考虑作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天敌昆虫的保护、水肥管理的优化、以及景观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一个复杂得多的系统工程。
立夏的最后一天,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合作机构,发布了一份备受关注的联合研究报告:《全球植物生长加速现象的生态影响初步评估》。这份长达两百页的报告,详细分析了生长加速对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不同层级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物候错配、种间竞争关系改变、水分和养分循环速率变化等),并尝试提出了
喜欢藏在心跳里的诗9请大家收藏:(m.20xs.org)藏在心跳里的诗9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