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与苏晴学姐的会面被正式提上日程,整个团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备战状态。封瑶和徐卓远像是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实验室里日夜不停地运转,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专注的气息。
徐卓远对技术演示环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不仅优化了核心算法的响应速度,将其压缩到了毫秒级别,还预设了十七种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和网络波动问题,并一一制定了备用方案。“任何0.1秒的延迟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技术成熟度的判断,”他在调试一个实时数据可视化模块时,头也不抬地解释,屏幕上的光流在他冷静的瞳孔中跳跃,“我们必须做到在任何环境下,演示都能如呼吸般自然流畅。用户体验的基石,就是绝对的稳定和可靠。”
封瑶则沉浸在另一层面的准备中。她反复打磨演示文稿的叙事弧线,确保每一页幻灯片都能在三十秒内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动人的应用场景。夜深时分,她常独自站在实验室的白板前,模拟应对各种可能来自投资人的尖锐提问:“如果‘星辉科技’比你们提前三个月推出类似产品怎么办?”“你们的盈利模式是否过于依赖尚不确定的政策补贴?”“所谓的技术壁垒,究竟能抵挡竞争对手多久的冲击?”
有时,徐卓远会暂时从繁复的代码世界中抬头,静静地听她练习几分钟,然后给出精准而冷静的点评:“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关于专利护程河的部分需要补充具体数据支持。我们的三项核心算法已申请五项发明专利,其中两项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审查意见正面。可以强调这一点。”他的补充总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切中要害。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凌晨。在这样高强度的协作中,封瑶注意到徐卓远一个此前未曾留意的习惯——在思维进入高度专注状态时,他会无意识地用右手拇指轻轻转动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那枚素圈戒指。戒指款式极简,没有任何花纹,却透着一种经年累月的磨砺感。这是他身上除电子设备外,唯一带着私密意味的物件。封瑶心中掠过一丝好奇,这戒指背后是怎样的故事?但她按捺住了询问的冲动,深知此刻并非探究个人隐私的良机。
在这高度紧张的筹备期,封瑶并未忘记对母亲的承诺。她通过校内系统查到了物理学院大一新生韩屿的联系方式,斟酌措辞后,发去了一条简洁而友好的短信:“韩屿你好,我是封瑶。林阿姨告诉我你也考来了A大,真是太好了。如果需要帮助熟悉校园环境,或者遇到什么麻烦,随时可以联系我。”
回复在二十分钟后抵达,内容同样克制,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封瑶姐,谢谢。暂时不用,已基本适应。有空可以一起吃个饭。”
礼貌,但带着清晰的边界感,符合封瑶记忆中那个安静内向、喜欢躲在角落看书的小男孩形象,也符合一个初入大学、试图独立建立生活秩序的新生的心态。封瑶回复了一个“好的,随时联系”,便将此事暂放一边。目前,与苏晴学姐的会面才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然而,她敏锐地察觉到,在她低头查看手机并与韩屿进行简短交流的那几十秒里,身旁徐卓远敲击键盘那富有节奏的“哒哒”声,似乎出现了瞬间极其细微的变奏——快了一瞬,敲击力度也微不可察地加重了半分,随即又立刻恢复到原有的、稳定如节拍器的频率。他没有抬头,也没有询问,仿佛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代码世界里,隔绝了外界一切干扰。
封瑶心中微动,却没有点破。她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不自觉地观察徐卓远那些近乎消失于无形的细微反应——眉宇间几乎无法捕捉的蹙动,语调中微米级的起伏,还有那隐藏在绝对理性话语之下,几乎被忽略的、极其短暂的停顿。那冰封般的外表下,似乎隐藏着一些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晰感知、或者说被他强大的逻辑核心刻意压制和忽略的细微波澜。这让她觉得,他并非一台纯粹的运算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表达方式异于常人。
**\* \* \***
约定的会面日终于到来。苏晴学姐比封瑶想象的还要年轻干练,约莫二十七八岁,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职业装,衬得她身形挺拔,眼神明亮锐利,却又在言谈间巧妙地融入了学姐的温和与亲和力。会谈在学校附近一间格调雅致、私密性良好的茶室进行。
“我仔细看过你们的项目计划书,概念和初步数据都很惊艳,”苏晴抿了一口清茶,开门见山,“但我更想听听,抛开商业前景,是什么最本质的驱动力,促使你们选择这个颇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
封瑶从容不迫地开始阐述。她没有急于展示技术参数,而是从自己大一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遇到的真实案例讲起,描述那些因听力障碍或语言不通而在信息社会中寸步难行、逐渐被边缘化的老人和孩童,他们的困境与渴望如何深深触动了她。她的叙述富有温度和画面感,却丝毫不显得煽情,自然而巧妙地将具体的社会需求与他们的技术创新连接起来,勾勒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来图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