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城头,残阳如血,将城下尚未清理完毕的战争痕迹染得愈发刺目。虽然曹军主力因宛城大胜后需要消化休整,并未立刻南下,但斥候的游骑已然出现在竟陵外围,空气中弥漫着大战间歇期特有的、令人窒息的紧绷。
一队轻骑护卫着一辆青篷马车,在冬日苍茫的暮色中,驶入了竟陵城门。马车停稳,帘幕掀开,一身月白鹤氅、手持羽扇的诸葛亮缓步而下,他面容清癯,眼神澄澈,虽经旅途劳顿,却依旧气度从容。早已在城门处等候的魏延、廖化等将领连忙上前见礼。
“有劳孔明先生亲临!”魏延抱拳,声若洪钟,脸上带着敬佩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如今林凡远在江夏统筹全局,竟陵直面北方压力,诸葛亮能来主持和谈,无疑给守军吃了一颗定心丸。
诸葛亮还礼,目光扫过城头严阵以待的守军和城内外加紧修筑的工事,微微颔首:“文长将军、元俭将军辛苦。城中情况如何?”
廖化接口道:“回先生,城防已按军师离去前吩咐加固,粮草军械尚算充足。只是……军心因宛城之败及高顺将军被俘之事,略有浮动。曹军使者目前安置在驿馆,颇为倨傲,屡次催促要见军师,言若三日内不见回复,便视我和谈破裂。”
诸葛亮羽扇轻摇,淡然道:“无妨,亮既至此,自有应对。先让使者等着,晾他一晾,挫其锐气。首要之事,是稳定军心,安置宛城溃散下来的将士。”
他顿了顿,看向魏延:“文长将军,挑选两百名精锐士卒,要机警悍勇、懂得随机应变的,明日随我赴会。”
魏延一愣:“先生,和谈还需带如此多护卫?”
诸葛亮微微一笑,眸光深邃:“非为护卫,乃为……壮声势,防变故。和谈之地,虽约定在两军交界,然曹孟德奸雄之辈,不可不防。”
竟陵城外三十里,有一处名为“落雁坡”的丘陵地带,地势相对平缓,视野开阔,不易埋伏,被选为此次和谈的地点。时近正午,冬日稀薄的阳光勉强穿透云层,洒在坡顶临时搭建的、可供双方使用的简易凉棚上。
曹军方面,早已到了。约五百名盔明甲亮的虎豹骑精锐,肃立坡下,杀气凛然。凉棚内,端坐着三人。主位之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瘦,三缕长须,眼神灵动中带着一丝睥睨,正是曹操麾下重要谋士,也是此次和谈的正使——贾诩,贾文和。其左侧,坐着一位身材魁梧、面色沉毅的武将,乃是曹操族子,以勇力闻名的曹休。右侧则是一位面容阴鸷、眼神闪烁的文吏,名为赵达,乃曹操“校事府”中的干员,显然负责记录与监视。
诸葛亮这边,仅带着魏延及二十名精心挑选的亲兵,缓步登上坡顶。与曹军庞大的护卫阵容相比,显得势单力薄,但诸葛亮步履从容,面带微笑,仿佛不是来赴一场凶险未卜的谈判,而是来郊游踏青。
“久闻贾文和大名,今日得见,幸何如之。”诸葛亮步入凉棚,对着贾诩拱手一礼,气度温文尔雅。
贾诩抬起眼皮,打量了诸葛亮一番,并未起身,只是淡淡道:“孔明先生少年英才,之名亦如雷贯耳。请坐。”
双方分宾主落座,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
贾诩也不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孔明先生既代表林军师前来,想必已知丞相之意。丞相宽宏大量,念及荆北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故愿罢兵言和。条件有二:其一,林凡、刘备须上表归顺朝廷,解散军队,听候朝廷安排;其二,献出竟陵、江夏等城,丞相可保林、刘二人富贵终身,其麾下将士,亦可酌情录用。”
这条件,苛刻至极,几乎等同于让林凡和刘备无条件投降!
魏延在一旁听得勃然变色,握紧了刀柄。诸葛亮却神色不变,羽扇轻摇,反问道:“哦?曹丞相既然心怀天下,怜悯百姓,为何不先退出宛城,归还掳掠的荆北士民,以示诚意?反倒要我等自缚双手,引颈就戮?此非和谈,乃逼降也。”
贾诩眼皮微抬:“成王败寇,自古皆然。宛城已下,我军势如破竹,荆北指日可定。丞相肯给尔等一条生路,已是莫大恩典。孔明先生莫非看不清形势?”
“形势?”诸葛亮轻笑一声,“亮所见形势,乃是曹丞相劳师远征,虽得宛城,然损兵折将,耗费钱粮无数。北有马腾、韩遂未附,西有刘璋观望,江东周郎虎视眈眈。丞相此刻提出和谈,究竟是恩典,还是……力有不逮,欲行缓兵之计?”
他语速平缓,却字字诛心,直指曹操面临的困境!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但很快隐去,依旧平静道:“丞相扫荡群雄,统一北疆,兵锋所指,无不披靡。区区荆襄、江东,弹指可破。所谓缓兵之计,实属无稽之谈。”
“既如此,”诸葛亮羽扇一顿,目光直视贾诩,“丞相又何须以高顺将军及我被俘将士性命为质,迫我前来和谈?岂非多此一举?”
此言一出,贾诩身旁的曹休冷哼一声,赵达则低头快速记录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