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的设计则要兼顾“快速成型”与“机动性”。大宇宙军有十万兵力,传统军营需要划分宿舍、训练场、装备库等区域,建设周期长;都凡决定采用“模块化生物打印”,将军营分为100个“营区模块”,每个模块能容纳1000人,包含宿舍、食堂、小型训练场,模块之间用生物通道连接,可随时拆卸重组。
他还考虑到军队的应急需求:每个模块的墙壁都植入了“应急武器接口”,一旦遭遇袭击,能快速激活生物合金防御盾;模块底部装有“生物驱动轮”,在需要转移时,可通过打印机临时打印驱动系统,让模块变成移动营堡。为了配合打印速度,军营的材料选用简化版的“蓝晶星藻合金”,去掉部分抗辐射层,只保留基础的防护与自我修复功能——毕竟军营主要在地下和低空,受射线影响较小。
通讯塔的设计,最关键的是“信号覆盖”。蓝顿星球的大气层有一层“电离层屏障”,会干扰常规电磁波,所以通讯塔不能用传统的信号发射方式。都凡想到了金龟大楼的“头部触角”——他决定将通讯塔与金龟大楼融合,在金龟的两根“触角”里安装生物信号发射器,触角高度延伸到大气层外,直接避开电离层屏障。
触角的材料用“轻质星藻合金”,内部中空,装入“生物信号放大因子”,能将信号强度提升10倍,覆盖整个蓝顿星球及周边3光年的区域。为了防止触角被陨石撞击,都凡还在触角表面设计了“自动规避系统”,通过星雷达监测陨石轨迹,提前调整触角角度,或激活表面的生物缓冲层。
当这三项辅筑设施的蓝图初步完成时,窗外的橙红色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都凡看了一眼腕上的星讯仪——距离任务开始已经过去了7天,设计阶段完成了50%,接下来,就是材料准备与设备调试的关键期。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给自己冲了一杯“星藻营养液”,又坐回控制台前——他知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才刚刚进入加速阶段。
5. 材备之役:星藻的淬炼
设计蓝图基本敲定后,都凡将工作重心转向材料准备。核心材料“蓝晶星藻合金”,需要两种关键原料:蓝顿星球本土的星藻,以及从奥克斯星域进口的蓝晶微粒。而星藻的提取与加工,是整个材料准备中最耗时的环节——因为要保证星藻蛋白的活性,必须在采集后48小时内完成提炼。
都凡亲自带队前往蓝顿星球的“星藻湖”——这是星球上最大的星藻栖息地,湖水呈淡绿色,水下三米处,密密麻麻的星藻像绿色的绸缎般漂浮着。采集团队穿着“生物防护服”,手持“负压采集器”,小心翼翼地将星藻吸入容器中——星藻的细胞壁很薄,一旦受力过大,就会破裂,导致蛋白流失。
“采集速度不能快,每小时最多采集500公斤。”都凡对采集队长李锐说,“我们需要100吨星藻,按这个速度,至少需要200小时,也就是8天多。”李锐皱了皱眉:“时间太紧了,能不能加派人手?”都凡摇头:“星藻湖的生态很脆弱,一次采集太多会破坏平衡,只能按这个速度来——我们可以分三个区域采集,轮换进行,保证星藻的再生。”
采集到的星藻,第一时间被送往实验室的“蛋白提炼车间”。林溪已经带领团队做好了准备:车间里,十台“离心提炼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能将星藻中的蛋白与水分分离。林溪向都凡展示了提炼流程:先将星藻放入提炼机,在37℃的恒温下搅拌30分钟,破坏细胞壁;然后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分离出星藻蛋白原液;最后加入0.1%的“活性稳定剂”,防止蛋白失活。
“每100公斤星藻,只能提炼出15公斤蛋白原液。”林溪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100吨星藻,最终能得到15吨原液,刚好够打印总部大楼的外壳。”都凡点点头,又问:“蓝晶微粒的到货情况怎么样?”林溪调出物流信息:“从奥克斯星域发来的3吨蓝晶微粒,已经在途中,预计3天后到达。”
就在这时,提炼车间的警报突然响了——一台离心提炼机的转速异常,降到了6000转/分钟。林溪立刻跑过去检查,发现是机器的“生物轴承”磨损了。“生物轴承是特制的,需要用星藻蛋白润滑,现在磨损了,临时找不到替换件。”林溪的语气有些焦急,“这台机器每天能提炼1吨原液,停一天,就少1吨,会影响后续进度。”
都凡蹲在机器旁,看着磨损的轴承,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不是有星藻蛋白原液吗?能不能用原液混合少量钛晶粉末,临时制作一个轴承?”林溪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可以试试!星藻蛋白有粘性,钛晶粉末能增加硬度,混合后用3D打印机快速成型,应该能应急。”
两人立刻行动:林溪调配蛋白与钛晶的比例,都凡操作小型3D打印机。半小时后,一个临时轴承被打印出来,安装到机器上。启动测试——转速逐渐回升到8000转/分钟,运行稳定。“太好了!”林溪松了口气。都凡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后每天都要检查设备,不能再出这种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统帝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