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8天,采集与提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最后一批星藻蛋白原液送入仓库时,蓝晶微粒也刚好到货。都凡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材料,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块——材料准备完成,下一步,就是“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最终调试,以及核心枢纽的正式打印。
6. 机调试锋:创生的校准
材料准备就绪后,都凡带领团队来到蓝顿星球的“生物打印基地”。基地中央,三台“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并排矗立,机身高度50米,顶端的“复合喷头”能同时喷出三种材料:生物活性材料、金属合金、自我修复因子。这三台打印机,将分别负责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的打印,通讯塔则由总部大楼的打印机顺带完成——因为通讯塔的触角要与金龟大楼连接,一体化打印能减少衔接误差。
打印机调试的第一个重点,是“喷头精度”。总部大楼的信息中心需要0.01毫米的精度,而“创生-III型”的常规精度是0.1毫米,工程师赵磊带领团队拆解喷头,更换了“纳米级喷嘴”,并调整了材料的流速——将星藻蛋白合金的流速从每秒10毫升降到每秒3毫升,确保材料能精准堆积。
“现在测试喷头的定位精度。”赵磊启动调试程序,喷头开始在虚拟坐标系中移动,在一块金属板上打印出一个直径1毫米的圆点。都凡用“纳米测量仪”检测圆点的直径——0.998毫米,误差仅0.002毫米,符合要求。“很好。”都凡点头,“再测试分层打印的层厚精度,总部大楼的外壳需要每层0.5米,层与层之间的衔接误差不能超过0.05米。”
赵磊调整程序,喷头开始分层打印一块1米高的样品。打印完成后,都凡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每层的厚度——第一层0.502米,第二层0.498米,第三层0.501米,误差都在0.005米以内,远低于安全阈值。“精度没问题了。”赵磊松了口气,“接下来测试材料的融合效果,看看蓝晶星藻合金的性能是否达标。”
团队取来少量星藻蛋白原液、蓝晶微粒和钛晶粉末,送入打印机的“生物熔炼舱”。熔炼舱内的温度升至500℃,三种材料在高频震荡下融合,形成淡蓝色的合金液体,再由喷头打印成一块10厘米见方的样品。林溪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测试。
第二天,测试结果出来了:抗辐射测试中,β射线的穿透率仅为0.3%,远低于传统金属的5%;抗低温测试中,样品在-10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原有的韧性,没有出现开裂;自我修复测试中,用刀片在样品表面划出1厘米的划痕,24小时后,划痕愈合了80%,48小时后完全愈合。“性能比预期的还好!”林溪拿着报告,兴奋地对都凡说。
调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打印机的同步性”。总部大楼的打印需要三台打印机中的一号机单独完成,而能源站和军营的二号机、三号机需要同步打印,避免出现位置偏差——比如能源站的输电线要与总部大楼的接口精准对接,军营的通道要与总部大楼的后勤区连通。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同步坐标系’,让二号机和三号机的定位系统与一号机联动。”赵磊提出方案,“用卫星定位+地面激光校准,每10分钟同步一次数据,确保三者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都凡同意这个方案,安排团队搭建同步系统。
经过三天的调试,同步系统终于建成。测试时,一号机打印总部大楼的底部基础,二号机打印能源站的光伏阵列,三号机打印军营的第一个模块。三个小时后,检查三者的位置——一号机的基础与二号机的光伏阵列接口偏差0.5米,与三号机的模块通道偏差0.3米,完全符合要求。
当所有调试工作完成时,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18天。都凡站在打印基地的观测台上,看着三台整装待发的“创生-III型”打印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从明天开始,蓝顿星球的地表上,将崛起一座属于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穹之城”,而这场用生物科技铸就的奇迹,才刚刚拉开序幕。
7. 初铸星穹:金龟起基
打印启动的那天,蓝顿星球的天气格外好——橙红色的天空没有云层,蓝炬星的光芒柔和地洒在地表上。米凡亲自来到打印基地,与都凡一起按下了“启动按钮”。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三台“创生-III型”打印机的喷头缓缓升起,对准各自的打印区域,淡蓝色的蓝晶星藻合金液体从喷头中流出,像一条灵动的蓝色溪流,在地面上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一号机负责的总部大楼,首先开始打印“金龟的腹部基础”。基础部分需要3层生物合金骨架,每层厚度5米,总面积平方米。喷头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先打印出第一层骨架的轮廓,再填充合金材料,每打印完1米,就注入一次自我修复因子。都凡坐在观测台的控制台前,实时监控着打印数据:材料流速、温度、层厚,每一个参数都显示在屏幕上,绿色的指示灯表示一切正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统帝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