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薇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她强迫自己镇定,清晰地回答:“当时大厅确实混乱,但那个老人很特别。他坐在轮椅上,看似病弱,但推他的护工步伐沉稳有力,眼神警惕,不像普通护工。而且,在那种混乱紧张的环境下,大部分病人和工作人员都显得惊慌失措,唯独他,低着头,却给人一种异常‘安静’甚至‘置身事外’的感觉。这种反常引起了我的注意。至于轮椅上那个小银铃,是我在护工推他转弯时,轮椅扶手晃动,阳光恰好反射在上面,闪了一下,我才看到的。作为一名记者,观察细节是职业习惯。”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合情合理。吴姓军官在记录本上快速写着什么,没有再追问细节,但紧接着的问题更加深入:“在你被挟持进入档案室前,是否接触过任何可疑人员?或者收到过任何暗示性的信息?关于那份……特殊物品,在陆铮同志交给你之前,你是否通过其他渠道知晓其存在?”
“没有!”沈念薇斩钉截铁地回答,手心微微出汗,“进入档案室纯属意外发现线索。那份……物品,我之前完全不知情,是陆铮同志在档案室找到后,为了安全才交给我保管的。”
询问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还穿插着对沈念薇个人背景、家庭关系、近期社会交往的例行了解。问题虽然尖锐,但始终围绕着事件本身,没有明显的刁难,却让沈念薇感到一种被剥开审视的疲惫和紧张。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复盘,更是一场对她个人可信度和立场的无声审查。
**病房内。**
沈念薇被带走后,陆铮同样接受了另一组人员的单独询问。问题同样细致入微,重点围绕他的行动决策、战斗过程、对“蜂鸟”的观察、以及与王栋梁(寒鸦)的配合。尤其是关于他为何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坚持亲自带沈念薇前往特护病房区,以及他对此举潜在风险的评估。
陆铮的回答简洁、冷静、条理分明,带着军人的果决和逻辑性。当被问及坚持带沈念薇同行的原因时,他没有任何犹豫,直视着审查军官的眼睛,声音清晰而坚定:
“原因有三:第一,目标人物(蜂鸟)极其危险狡诈,且沈念薇同志是唯一近距离接触并可能记住其关键特征的人证,她的指认具有最高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在第一时间锁定目标。第二,目标人物一旦察觉身份暴露,其报复的首要对象必然是沈念薇同志。将她留在相对‘安全’的后方技术科,在敌暗我明、内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风险更高。让她处于我的直接视线和保护范围内,是当时我能采取的最优方案。第三,时间紧迫,多一分犹豫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的判断基于现场态势和对敌人心理的评估。我对我当时的决定负责。”
他的回答无懈可击,既体现了军人的担当,也饱含着对沈念薇安危的深切考量。审查军官仔细记录着,没有提出异议。
询问结束后,病房里只剩下陆铮一人。身体的疲惫和伤口的疼痛如潮水般涌来,但更让他心神不宁的是沈念薇那边的情况。他知道这种审查的流程和压力,她一个姑娘家,从未经历过这些……
就在他思绪翻涌时,病房门再次被推开。这次进来的是一位穿着白大褂、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却眼神锐利的中年医生,他身后跟着营区的军医。
“陆参谋,这位是总院来的陈教授,神经与运动康复领域的专家。”军医介绍道。
陈教授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走到床边,目光精准地落在陆铮受伤的左臂上:“陆参谋,我需要为你做一次详细的神经功能初步评估。过程可能会有些不适,请忍耐一下。”
检查开始了。陈教授的手法专业而利落,用特制的叩诊锤、棉签、小针等工具,仔细测试着陆铮左臂不同区域的痛觉、触觉、温度觉,以及肌肉的张力、反射。他一边检查,一边在病历上快速记录,眉头时而微蹙。
陆铮紧咬着牙关,忍受着检查带来的各种刺痛、酸麻和无力感。当陈教授尝试让他用左手进行极其微小的动作,比如尝试弯曲一根手指,或者抵抗极其轻微的阻力时,那种明明大脑下达了指令,手臂却如同灌了铅般毫无反应、或者反应微弱且失控的感觉,比伤口的疼痛更让他感到挫败和窒息!额头的冷汗再次渗出。
检查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陈教授放下工具,摘下听诊器,神情严肃地看着陆铮:“情况比报告上描述的更复杂一些。主要神经束(尺神经和部分桡神经)遭受了严重挫裂伤,肱二头肌和肱肌群也有大面积损伤和部分肌腱撕裂。目前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反应都非常微弱。”
他看着陆铮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一丝鼓励:“但是,手术清创及时彻底,神经的连续性尚存,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为后续的康复提供了最基础的生理条件。康复训练,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出路!这将是一个漫长、痛苦、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意志力的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与你共赴河山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与你共赴河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