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 “科技 + 亲子” 的方向后,苏婉立刻投入到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接下来的一个月,她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 —— 每天清晨出门,要么穿梭在上海各个区的亲子机构之间,要么泡在辰星的研发实验室里,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林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都会提前准备好热汤,等她回来暖暖身子。
苏婉走访的第一家亲子机构,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一家高端商场里。推开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粉色公主风,滑梯、海洋球池占据了大半空间,孩子们在里面追逐打闹,家长们则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刷手机。她观察了半天,发现这里更像一个 “大型游乐场”,没有任何与教育相关的设计,更别提科技元素了。“如果只是让孩子疯玩,家长为什么要花高价来这里?” 苏婉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心里更加坚定了要做 “有内容” 的亲子空间的想法。
随后几天,她又陆续走访了十多家不同类型的亲子机构:有的主打 “国学启蒙”,让三岁的孩子穿着汉服背诵《三字经》,场面有些僵硬;有的号称 “科技教育”,却只是把平板电脑发给孩子,让他们玩编程小游戏,缺乏互动与引导。每走访一家,苏婉都会详细记录下优缺点,晚上回家后再整理分析,慢慢勾勒出 “婉辰亲子” 的差异化定位 —— 既要有趣味性,让孩子愿意主动参与;又要有教育性,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能力;更要有科技感,用辰星的技术优势打造独特体验。
为了设计出科学的课程体系,苏婉特意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李教授团队合作。第一次见面时,她带着厚厚的调研笔记和初步的课程构想,与李教授团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3-6 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程不能太复杂,要以游戏为主。” 李教授提出建议,“比如编程教学,不能直接讲代码,要用可视化的模块,让孩子像搭积木一样学习逻辑。”
苏婉深受启发,当场和团队确定了课程的核心框架:针对 3-4 岁孩子,设计 “科技认知课”,通过触摸式互动屏认识动植物、天体等知识;针对 4-5 岁孩子,开设 “创意手工课”,用 3D 打印笔制作简单的立体作品;针对 5-6 岁孩子,推出 “编程启蒙课”,用大颗粒编程积木拼搭机器人。“每节课都要加入亲子协作环节,让家长参与进来,而不是当旁观者。” 苏婉补充道,这是她从之前的走访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
课程体系初步确定后,苏婉又马不停蹄地找到辰星的研发团队。研发总监王工听说她要做亲子教育空间,立刻召集了核心技术人员:“苏总,您放心,辰星的物联网、AR、编程技术,都能为您的项目保驾护航。”
第一个需要解决的,是编程互动装置。苏婉希望能打造一面 “编程积木墙”,让孩子可以在墙上自由拼搭编程模块,控制旁边的小机器人运动。研发团队用了两周时间,将辰星的工业级编程技术简化为适合孩子的大颗粒模块,还特意把模块颜色设计成鲜艳的红、黄、蓝三色,上面印着简单的图标 —— 比如 “前进” 是小箭头,“转弯” 是弯曲线条。当第一个测试版积木墙完成时,苏婉带着大儿子来试玩,孩子用三个模块拼出 “前进 - 转弯 - 停止” 的指令,看着小机器人按指令行动,兴奋得手舞足蹈。“就是这种感觉!” 苏婉激动地对王工说,“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思考。”
接下来是 AR 沙盘的设计。苏婉的想法是,让孩子用手在沙盘中堆出高低起伏的 “地形”,AR 技术能实时将其转化为对应的自然场景 —— 堆出高山,就会出现树木和积雪;挖出低谷,就会变成湖泊和小鱼。研发团队反复调试了十几次,终于实现了这个效果。苏婉还特意加入了 “植物生长” 的互动功能:孩子在沙盘中埋下虚拟的 “种子”,只要每天来浇水(用手在沙盘上模拟浇水动作),种子就会慢慢长成大树,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责任感。
品牌名称的确定,也经历了一番波折。苏婉和团队 brainstorm 了几十个名字,有的太普通,比如 “星光亲子”;有的太拗口,比如 “科趣亲子空间”。直到有一天晚上,她和林辰坐在客厅里讨论,林辰随口说:“不如把你的名字和辰星结合起来?‘婉’和‘辰’,既有你的心意,也有辰星的支持。”
苏婉眼前一亮:“‘婉辰亲子’?‘婉’是我的名字,‘辰’是辰星,还能寓意‘给孩子的未来带来星光’,太完美了!” 她立刻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四个字,反复念了几遍,越念越觉得贴切。第二天,团队一致通过了这个名字,还设计了专属 LOGO—— 一个由 “婉” 字首字母 “W” 和 “辰” 字首字母 “C” 组成的星星图案,既简洁又有辨识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带记忆爱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带记忆爱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