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刚过,黎明新城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田埂上却已透出零星的绿意——地热温室里的番茄苗冒出了两片新叶,老周每天都会来查看三次,指尖轻轻拂过叶片,像呵护自家孩子。林墨站在温室外侧,看着老郑带领队员安装新的“光照调节器”,用旧时代的太阳能板供电,能模拟自然光的光谱,让幼苗长得更快。“老周说,这批番茄苗要是能顺利结果,夏天就能给各据点分番茄酱,比光吃咸菜强多了。”林墨笑着对身边的苏晚晴说,手里还拿着一个刚从温室摘的小番茄,酸涩中带着一丝清甜——这是第一批试种的成果,虽然还没成熟,却已是末日里难得的新鲜滋味。
苏晚晴接过小番茄,放在鼻尖轻嗅,眼里满是欣慰:“医疗组已经测试过了,番茄里的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品种高两倍,以后能给孩子们当补充营养的零食。对了,昨天河港的老河送来消息,他们在下游的‘绿谷’发现了一座废弃的旧时代农业研究所,据说里面有种子库,说不定能找到更优质的作物种子。”
“农业研究所?”林墨眼睛一亮,之前的地热和化肥厂已经给种植带来了大突破,要是能有优质种子,今年的粮食产量至少能再提两成,“立刻召集联盟会议,安排探索队!老周必须去,懂种子;老郑带设备,可能要拆种子库的门锁;赵磊带队员,防变异体;你和医疗组备足抗过敏药,研究所常年封闭,说不定有霉菌孢子。”
当天下午,探索队就在河港码头集合。老河亲自掌舵,驾驶着改装的“勘探艇”——船身加装了钢板,船头装着小型探照灯,船尾的发动机经过老郑改良,速度比普通船快三成。“绿谷在黎明河下游二十公里,那里以前是江城的农业试验基地,听说当年研究过抗虫、抗旱的高产种子,就是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用。”老河一边调整船舵,一边给众人介绍,船舷切开还没完全融化的浮冰,发出“咔嚓”的轻响。
艇舱里,老周正翻看着从旧仓库找到的《江城农业志》,手指在“绿谷研究所”的条目上划过:“上面写着研究所的种子库在地下三层,有恒温恒湿系统,要是电力没断,种子说不定还活着。我们这次主要找水稻、玉米的高产种,最好能找到抗污染的,这样就能在之前不敢种的土地上播种了。”
老郑则在检查带来的设备:液压钳、便携式发电机、种子检测仪器(用旧时代的显微镜改装),还有一个“霉菌检测仪”——能检测空气中的有害孢子浓度。“种子库的门肯定锈死了,得用液压钳拆;恒温系统要是坏了,就用发电机临时供电,先把种子救出来再说。”他把设备分门别类装进背包,还特意给发电机多带了两桶汽油,以防万一。
傍晚时分,勘探艇抵达绿谷。这里果然如老河所说,四周被青山环绕,谷底是一片废弃的建筑群,最中间的白色小楼就是农业研究所,墙体上爬满了枯萎的藤蔓,窗户玻璃大多碎裂,只有底层的入口被一块厚重的钢板挡住,上面锈迹斑斑,还能看到“生物安全区”的字样。
“赵磊,带队员先清场!”林墨跳下船,脚踩在融化的泥泞里,溅起细小的泥点。赵磊带领队员散开,手里的声波探测器开始工作,屏幕上显示周围没有大型变异体,但靠近研究所墙角时,探测器的信号突然跳动了一下——是微弱的生物信号,像植物的波动,却又带着异常的频率。
“小心点,这墙根下的草不对劲。”苏晚晴蹲下身,指着墙角一簇深绿色的野草,叶片上长着奇怪的囊状凸起,轻轻一碰,囊体就喷出细小的黄色孢子,“这不是普通的草,可能是变异后的寄生植物,孢子说不定有危险。”她立刻拿出霉菌检测仪,将探头靠近孢子,仪器屏幕瞬间亮起红灯——“孢子浓度超标,有轻微毒性,长期吸入会引发呼吸道感染!”
老郑立刻分发防毒面具:“大家都戴上,别吸入孢子!这玩意儿要是飘进种子库,里面的种子就全毁了!”队员们迅速戴好面具,赵磊则拿出火焰喷射器,对着墙角的野草喷射火焰——火焰过后,野草被烧成焦炭,囊状凸起爆裂,黄色的孢子在高温下化为灰烬。
清理完外围,众人来到研究所入口。老郑用液压钳夹住钢板的缝隙,启动开关——“嘎吱”的金属摩擦声刺耳,钢板缓缓被撬开,露出里面漆黑的通道。老郑打开便携式发电机,接上通道里的应急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布满灰尘的台阶,台阶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旧时代的标语:“科技兴农,保障民生”。
沿着台阶往下走,空气中的霉味越来越浓,到了地下三层的种子库门口,霉味里还多了一丝甜腻的气息。老郑用探测器扫描门锁——是电子密码锁,早已失效,他直接用液压钳剪断锁芯,推开了沉重的铁门。
门后是一个宽敞的实验室,中间摆放着一排排金属货架,上面整齐地放着密封的种子罐,罐身贴着标签,写着“抗虫水稻种”“高产玉米种”“抗旱大豆种”;墙角的恒温恒湿系统指示灯还亮着微弱的绿光,显然还在运行。“太好了!种子都在!”老周激动地冲过去,拿起一个种子罐,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是末日爆发前一年,“还在保质期内!只要没受潮,肯定能发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