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阳光带着盛夏的燥热,炙烤着黎明新城的田野,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热气,一场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让土壤始终保持湿润,却也为作物的生长带来了隐患。绿谷基地的夏播红薯田已进入块根膨大期,翠绿的藤蔓爬满地面,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用手掀开藤蔓,能看到土壤下鼓起的红薯雏形;石滩据点的花生田则进入结荚期,植株中部的叶片浓绿厚实,地下的果针已扎入土壤,开始形成饱满的花生果;河港附近的芝麻田也长势喜人,茎秆挺拔,顶端的花序正陆续开放,淡紫色的小花在风中轻轻摇曳。
老周每天的脚步几乎离不开红薯田和花生田,手里的“地下块根检测仪”(老郑用旧时代的雷达探测仪改装,能穿透20厘米土壤,清晰显示块根的大小和数量)成了他最依赖的工具。他蹲在红薯田埂上,将检测仪的探头贴在地面,屏幕上很快跳出一组数据:“单个红薯平均重量200克,每株结薯3-4个,刚好达到块根膨大期的标准!按这个速度,再过二十天就能收获,亩产突破3000斤没问题!”他兴奋地把数据记在泛黄的“夏管档案”上,页面边缘用红笔标注着“重点补水地块”,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红薯图案,笔画间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林墨陪着老周巡查时,远远看到老郑带领机械师团队在红薯田旁安装“智能根际水肥系统”——这是在之前滴灌系统的基础上升级的“地下精准输送”设备,通过埋在土壤下15厘米的陶管(陶窑据点特制,管壁有细微孔隙),能将水肥直接输送到块根周围,避免浪费。“老郑说,这套系统还能根据块根大小自动调整水肥比例,块根膨大前期‘氮:磷:钾=1:2:1’,后期调整为‘1:1:3’,精准满足需求;而且连接了土壤湿度传感器,雨天会自动关闭,防止土壤积水导致块根腐烂。”林墨指着远处的控制箱,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各地块的水肥数据,还滚动着红薯和花生的生长曲线,绿色的“正常”标识让人心安。
不远处的花生田旁,苏晚晴和陈阳正带领医疗组的队员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陈阳用小铲子挖取根系周围的土壤,装入无菌袋:“苏姐,这片土壤的有益菌数量很充足,特别是根瘤菌,能给花生提供足够的氮素,难怪长势这么好!”苏晚晴点点头,从随身的药箱里取出一瓶“根际益生菌剂”,递给旁边的石滩队员:“这菌剂按1:100稀释后,灌施在花生根部,能进一步增加根瘤菌数量,还能抑制有害菌生长,为结荚期打下好基础。”
河港的老河突然驾驶着一艘“水肥运输船”来到田间,船上装着满满的“块根膨大专用肥”——这是用腐熟的鱼内脏、磷矿粉和钾盐混合发酵制成的,有机质含量高达35%。“老周,这肥料是我们按你给的配方特意发酵的,钾含量比上次高8%,刚好满足红薯块根膨大的需求!”老河一边指挥船员连接水肥系统的管道,一边笑着说,船尾的流量计显示着注入量,精准到升。老周连忙迎上去,拍了拍老河的肩膀:“老河,真是太及时了!小暑是块根膨大的关键期,有了这肥,红薯肯定能长得更饱满!”
然而,这份对丰收的期待在夏管后的第五天被打破。负责红薯田管护的小李,抱着一株枯萎的红薯苗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脸色惨白,红薯苗的叶片发黄发蔫,轻轻一拔,整株苗连带地下的块根都被拔起——块根上布满了不规则的孔洞,有的已经腐烂,孔洞里还残留着几条乳白色的小虫,在烂根中蠕动,散发着刺鼻的腐臭味。“周叔!墨哥!不好了!红薯的块根被吃了!刚膨大的薯块,不到半天就变成这样了,花生田也有,地下的果荚都被啃烂了!”
林墨和老周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块根和果荚是夏播作物的产量核心,一旦被破坏,不仅会导致减产,还会引发土壤病害。两人跟着小李冲向红薯田,刚走进田埂,就看到令人揪心的景象:近十亩红薯田,至少四成植株出现枯萎,土壤被翻得坑坑洼洼,用小铲子挖开土壤,地下的红薯块根大多布满孔洞,有的已腐烂流脓;花生田的情况更糟,果针扎入土壤的位置出现空洞,挖出的花生果要么被啃得残缺不全,要么已完全腐烂,几条乳白色的小虫在烂果中穿梭,体型像蛆虫,却比蛆虫更细长,体表覆盖着一层黏液,头部有一对细小的口器,正疯狂啃食着残留的块根和果荚。
“是‘噬根变异体’!”老周蹲在田埂上,用镊子夹起一条小虫,放在高倍放大镜下,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这种变异体专门生活在地下10-20厘米的土层中,靠啃食作物块根和果荚为生,分泌的‘溶根液’能快速溶解块根表皮,导致腐烂;它们能在土壤中快速移动,一天能爬行30厘米,还能通过雨水和灌溉水扩散;而且它们的卵藏在土壤缝隙或烂根中,普通的地表消毒根本无法清除;更麻烦的是,它们会携带土壤中的有害菌,加速块根腐烂,形成‘虫病共生’的恶性循环,一旦扩散,所有夏播作物都会遭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