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寒风裹着雪粒,像刀子一样刮过黎明新城的城墙,城外的田野早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只露出零星的玉米秸秆茬,在风雪中摇晃;城内的房屋屋顶积了一层半尺厚的雪,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棱,晶莹剔透却透着刺骨的寒意。这是全年最艰难的“越冬期”——低温会冻结管道、冻坏设备,要是供暖中断,不仅人会受冻,温室里培育的明年秧苗也会冻死,物资储备要是出问题,整个新城都可能陷入困境。联盟全员都围着“抗寒保苗”转:老郑的机械组24小时值守供暖设备,苏晚晴的医疗组照料温室秧苗,老周的农务组盘点物资、规划明年种植,河港的船员则负责清理积雪、保障燃料运输,每个人的帽子和围巾上都结着白霜,却盯着供暖管道和温室的眼神格外坚定——这温暖的房屋、嫩绿的秧苗,就是明年春耕的希望。
老郑每天背着“设备故障检测仪”在供暖站和各街区管道间穿梭,仪器的探头贴在生物质热风机的输热管上,屏幕上跳出“管道温度85℃,压力2.5MPa,风机转速1500r/min,运行正常”,接着又检查管道接口,显示“无泄漏,保温层完好”。“东街区管道没问题,西街区热风机的过滤网该换了,再用会堵!”老郑对着对讲机喊,声音里带着哈气的白雾。他打开热风机的燃料仓,里面堆满了粉碎的玉米秸秆,干燥无霉变,“按这燃料消耗,咱们储备的秸秆够用到开春,再加上煤块,就算再冷十天也不怕!”
旁边的小李正用“温度传感器”测各房屋的室内温度,数据实时传送到中控屏:“郑工,东街区室内温度18℃,西街区17℃,都达标!就是温室的温度有点低,只有22℃,得再调高点!”小李一边说一边往温室跑,雪粒落在他的衣领里,冻得他打了个哆嗦。老郑递给他一副加厚手套:“温室温度得保持在25℃,调热风机的分支阀门,别调太猛,慢慢来,秧苗经不起骤热!”
林墨正陪着苏晚晴在温室里查看秧苗。温室是老郑在秋收后搭建的,用双层保温膜覆盖,内部装着“智能温控系统”,能根据秧苗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还能补充人工光照。此刻温室里的水稻秧苗已经长到5厘米高,嫩绿的叶片舒展着,玉米苗则刚冒出两片子叶,像撑开的小绿伞。“你看,这批秧苗是明年春耕的‘种源’,要是冻坏了,明年就没种子可播了。”苏晚晴手里拿着“秧苗活力检测仪”,探头轻触水稻秧苗的叶片,屏幕上显示“叶绿素含量48SPAD,根系活力90%,生长状态优良”。她又给秧苗浇了点“抗冻营养液”——用丙二醇、氨基酸和清水按1:0.5:100的比例调配,能增强秧苗的抗寒能力,“去年没建温室,秧苗全靠露天育苗,春天一冷就冻坏了,今年有这温室,就算外面零下十度也不怕!”
陈阳正给温室的加湿器加水,他看了看湿度计:“苏姐,温室湿度现在60%,刚好适合秧苗生长,用不用再加点?”苏晚晴摇摇头:“湿度够了,太高容易得灰霉病;另外,记得每两小时测一次温度,低于23℃就开补温灯,别等温度降下来再补救!”
老周的农务组在仓库里盘点物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袋装的玉米、水稻、大豆,旁边的箱子里装着明年的蔬菜种子——白菜、萝卜、西红柿,每袋种子都贴着标签,写着品种和播种时间。“小王,玉米种子还剩多少?够不够明年种20亩地?”老周一边翻账本一边问,账本上详细记录着每种物资的入库和出库量。小王数了数种子袋:“周叔,玉米种子还剩500斤,每亩播20斤,够种25亩,还多100斤备用!”老周点点头,又翻到肥料账本:“腐殖肥还够吗?明年春耕得给土壤补肥,不能少!”“够!去年秸秆还田加堆肥,腐殖肥存了10吨,够明年用了!”小王的回答让老周松了口气,物资充足,明年春耕才能踏实。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在清理街道积雪,他们推着积雪车,将路面的积雪堆到路边,再用铁锹铲平,防止行人滑倒。“小张,供暖站门口的雪要清干净,别挡住热风机的进风口!”老河一边铲雪一边说,船员们的手套都冻硬了,却依然用力地干活——积雪要是堵了进风口,热风机就会停机,整个新城都会变冷。“再清两条街就去拉燃料,煤块和秸秆得及时送进供暖站,不能断供!”老河擦了擦脸上的雪,虽然冷得手都麻木了,却看着干净的路面,心里踏实了不少。
可就在越冬期的第十天,意外突然发生。负责温室值守的陈阳,慌慌张张地跑到苏晚晴身边,手里捧着一株冻蔫的水稻秧苗——秧苗的叶片发黄发脆,轻轻一碰就折断,根系已经发黑,原本嫩绿的子叶变成了褐色,温室的地面上还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苏姐!不好了!温室降温了!温度从25℃降到10℃,秧苗冻坏了!热风机也不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