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四月,京城已是芳菲满枝、生机盎然。御花园的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铺就一地锦绣。而御书房内,却少了几分春日的闲适,多了几分沉肃的政务气息。十岁的萧承泽穿着一身天青色常服,身形虽仍带着孩童的稚嫩,眉宇间却已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按照萧玦的安排,他开始正式协助处理“地方官员任免”类奏折——这不是简单的抄写归档,而是要在海量文书中梳理脉络、评判优劣,在字里行间领悟“为官之道”与“治理之要”。
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宫人们还在清扫御道上的落英,萧承泽便已踩着晨露来到御书房。此时的御书房静谧无声,只有案几上的烛火跳跃,映照着堆积如山的奏折。这些奏折来自全国各地,封皮上标注着各州府的名称,里面记录着地方官员的政绩、辖地的民生状况、百姓的反馈评价,密密麻麻的字迹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安宁与期盼。
“殿下,您来了。”负责照料御书房的内侍见他进来,连忙躬身行礼,将早已备好的清茶放在他案前。
萧承泽点点头,没有多言,径直走到案前坐下。他先洗净双手,然后取出三份空白的宣纸,分别写下“政绩突出”“中规中矩”“有待考察”三个标题,平铺在案上——这是他为奏折分类设定的三个类别。接着,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第一份奏折,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
第一份奏折来自河南布政使,推荐郑州知府柳明远留任并请求嘉奖。萧承泽仔细翻阅,奏折中详细罗列了柳明远在任三年的政绩:推广农桑司培育的早熟小麦,使郑州粮食亩产增产两成;兴修水利,疏浚了当地三条淤塞的河流,解决了灌溉难题;整顿吏治,查处了两名贪腐县丞,百姓投诉率大幅下降;还在辖区内增设了三座蒙学、两座惠民医点,蒙学入学率提升至七成,医疗覆盖率达八成五。
为了验证奏折内容的真实性,萧承泽又找出了农桑司上报的河南粮食产量报表、户部的赋税记录,以及都察院收集的百姓反馈。报表显示,郑州近三年的粮食产量确实逐年递增,今年较去年增产正好两成;户部记录显示,郑州的赋税缴纳及时,且无苛捐杂税的投诉;都察院的反馈中,八成以上的百姓对柳明远的评价是“勤政爱民”“公正廉明”,仅有少数反馈提及“办事流程稍显繁琐”。
萧承泽拿起毛笔,在一张黄色便签上写下批注:“郑州知府柳明远,任内粮食增产两成,兴修水利、整顿吏治、推广蒙学与医疗,百姓满意度八成以上,政绩显着,建议留任原职,并予以嘉奖,以资鼓励。”写完后,他将便签贴在奏折封面右上角,然后把奏折归入“政绩突出”的类别中。
处理完柳明远的奏折,萧承泽拿起第二份奏折,来自陕西按察使,弹劾下辖某县县令王德昌。奏折中写道,王德昌任职两年,辖地蒙学建设严重滞后,全县仅有的一座蒙学破旧不堪,师资匮乏,入学率不足四成;惠民医馆药材短缺,常见的感冒药、跌打药都时常断供,百姓看病需远赴邻县;此外,都察院收到三次百姓投诉,反映王德昌纵容下属勒索商户、强征赋税,虽无实证,但民怨已起。
萧承泽皱起眉头,连忙查阅相关配套文书。农桑司的教育推广报表显示,该县的蒙学建设进度在陕西各州府中排名倒数第三;惠民医馆的药材消耗与补给记录显示,近半年来,该县医馆多次申请药材补给,均因“县府未及时上报”而延误;都察院的投诉记录中,三次投诉虽未指名道姓,但描述的事件与按察使奏折中的内容基本吻合。
他沉吟片刻,在便签上批注:“陕西某县县令王德昌,辖地蒙学建设滞后、医馆药材短缺,漠视民生需求;百姓投诉三次,虽无贪腐实证,但治理不力、民怨渐生,建议调岗考察,另派得力官员接任。”写完后,将奏折归入“有待考察”的类别。
就这样,萧承泽一本本研读、核对、批注、分类。他的案前渐渐堆起了三摞高低不一的奏折,“政绩突出”的一摞最薄,却每一本都批注详尽;“有待考察”的一摞次之,批注中多是问题与疑虑;“中规中矩”的一摞最厚,这些官员的奏折中,既无显着政绩,也无明显过错,辖地民生平稳,百姓评价平平,他的批注多是“履职尽责,无过无功,建议维持原职,观察后续表现”。
御书房的烛火渐渐燃尽,晨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他专注的脸庞。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腕也因长时间握笔而有些酸痛,但他丝毫没有察觉,依旧沉浸在奏折的世界里。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提笔记录,时而翻找配套文书核对,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认真与严谨。
辰时三刻,萧玦处理完早朝事务,走进御书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小小的身影端坐案前,面前的奏折分类整齐,每一本上都贴着字迹工整的批注,阳光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