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七月,盛夏的暑气尚未消退,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山东。连绵十余日的倾盆大雨,如天河倒泻,冲刷着齐鲁大地。黄河支流暴涨,河水漫过堤岸,涌入两岸村庄,淹没了成片的农田,冲垮了低矮的房屋。当萧玦带着十岁的萧承泽踏上山东地界时,眼前已是一片泽国——浑浊的洪水四处蔓延,只露出半截的庄稼秆在水中沉浮,倒塌的房屋梁木漂浮在水面,偶尔能看到几只家禽在水中挣扎,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与淡淡的霉味。
御驾一路颠簸,沿着高地缓缓前行。沿途的临时棚屋随处可见,都是百姓们用茅草、木板搭建的简易居所,挤挤挨挨地聚集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与土丘上。百姓们衣衫褴褛,脸上沾满泥污,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愁容。有的老人坐在棚屋门口,望着被淹的家园唉声叹气;有的妇人抱着哭闹的孩子,默默抹着眼泪;还有的青壮年男子撑着木筏,试图从淹没的家中抢救些许财物,却往往徒劳而归。
“父皇,百姓们太可怜了。”萧承泽坐在马车上,掀开车帘,看着窗外的景象,小眉头紧紧蹙起,眼中满是不忍。他曾在燕云见过丰收的喜悦,在京城见过市井的繁华,却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灾情。那些被洪水吞噬的农田,是百姓们一年的生计;那些倒塌的房屋,是他们遮风避雨的家。
萧玦的脸色格外沉重,他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泽儿,这就是天灾。身为君主,不仅要享受盛世的繁华,更要在危难时刻为百姓遮风挡雨。我们此次前来,就是要查明灾情,安抚民心,尽快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御驾抵达济宁灾区时,当地官员早已在高地等候。济宁知府躬身行礼,声音带着疲惫与愧疚:“陛下,太子殿下,臣无能,未能守住河堤,让百姓遭此大难,恳请陛下降罪!”
“天灾无情,非你之过。”萧玦摆摆手,语气沉稳,“当下最重要的是救灾,而非追责。立刻带我去查看灾情,清点受灾人数,统计损失。”
萧承泽跟着萧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临时安置点。脚下的泥土泥泞湿滑,稍不留神就会摔倒。他小心翼翼地走着,目光却从未离开过身边的百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坐在棚屋角落,手里紧紧攥着一把被泥水浸泡过的麦种,浑浊的眼睛望着被淹的农田,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萧承泽走上前,轻声问道:“爷爷,您还好吗?”
老农抬起头,看到眼前衣着整洁的少年,认出是太子殿下,连忙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萧承泽扶住。“爷爷,您不用多礼。”萧承泽的声音温和,“您手里的是麦种吗?”
老农点点头,声音沙哑:“是啊,这是我今年准备秋收后留的种子,没想到一场洪水,什么都没了。家里的田地被淹了,房子也塌了,明年可怎么活啊……”说着,老人又开始抹眼泪。
萧承泽看着老人手中发芽的麦种,心中一阵酸涩。他想起在燕云秋收时,农户们捧着饱满粮食的笑容,想起农桑司官员说过“种子是百姓的希望”。如今,这希望却被洪水浸泡得没了模样。“爷爷,您别难过。”萧承泽握紧老人的手,语气坚定,“朝廷会给大家发放新的麦种,还会帮大家重建房屋、补种庄稼。等洪水退了,我们就有办法了。”
在安置点的另一边,几位妇人正围在一起哭诉。萧承泽走过去倾听,得知她们不仅失去了家园和农田,更担心明年还会遭遇洪水,一家人只能流离失所。“这河水年年涨,我们年年躲,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一位妇人哭着说道,“要是明年再发这么大的洪水,我们可就真活不下去了。”
萧承泽默默地听着,将百姓的担忧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他跟着萧玦走遍了济宁的各个受灾村庄,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百姓的需求,记录下农田被淹的面积、房屋倒塌的数量、缺少的物资,还特别留意了百姓们反复提及的“防洪”诉求。
傍晚时分,临时搭建的议事棚里,烛火摇曳。萧玦正与当地官员、工部随行官员商议救灾方案,萧承泽坐在一旁,低头翻看自己记录的灾情细节。听到官员们讨论如何发放救灾粮、搭建临时住所时,他抬起头,鼓起勇气说道:“父皇,各位大人,儿臣有话想说。”
萧玦点点头,示意他发言。萧承泽站起身,捧着小本子,条理清晰地说道:“今日走访时,儿臣发现百姓们不仅需要临时的救灾粮和住所,更担心明年再发洪水。光靠临时救灾不够,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儿臣认为,不如在河流沿岸修建水库蓄水,汛期时可以储存洪水,避免河水泛滥;再加固现有堤坝,增高加厚,提高防洪能力。这样一来,既能防涝,又能在旱季用水库里的水灌溉农田,一举两得,是长远之策。”
议事棚里顿时安静下来,官员们纷纷看向这位年仅十岁的皇子,眼中满是惊讶。工部侍郎捋了捋胡须,沉吟道:“太子殿下所言,确实是长远之计。只是修建水库和加固堤坝,工程量浩大,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少,而且工期较长,恐怕短期内难以见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