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堤坝垮塌案的调查在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中进行。尽管林惊羽和他带来的联合调查组已经确定了人为破坏的性质,但进展却如同陷入了泥沼,步履维艰。幕后黑手显然极其狡猾且经验老到,现场除了那些被刻意留下的、指向性模糊的凿痕和劣质填土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能直接追踪到具体人等的物证。那几个被少数民夫隐约提到的“黑影”,如同滴入江河的墨点,瞬间消散无踪,锦衣卫的缇骑在潞州府及周边州县明察暗访多日,排查了近期所有的外来人员记录、客栈住宿信息,甚至对一些有前科的惯偷地痞进行了拷问,却依旧一无所获,仿佛那些黑影真的只是夜晚的幻影。
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人员——从工部派驻的底层官员、负责具体施工的工头,到那段垮塌堤坝区域的夯土民夫——进行的隔离审讯,也进展缓慢。在锦衣卫森严的气势和反复盘问下,这些人大多吓得魂不附体,语无伦次,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极少。有人提到物料领取似乎比别处慢一些,有人感觉那几天的监工官员巡查没那么频繁,但都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暂时没有发现明显的内部人员被收买或直接参与破坏的铁证。对手似乎对工程内部的人员结构和监管流程也颇为熟悉,巧妙地避开了大多数耳目。
林惊羽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冷静。他深知,越是如此,越说明对手的非同小可。他调整了策略,一方面继续增派精干人手,扩大搜索范围,将调查触角延伸至更远的州县,甚至开始排查与河东道接壤的区域,看看是否有可疑人员流动或物资异动。另一方面,他指示调查重点开始转向那些不那么起眼、却可能掌握关键环节的节点——负责工程石料、木料、灰泥等大宗物料采购与调配的官员和商人;负责民夫招募管理的吏员;以及,潞州府本地那些可能因朝廷修坝而利益受损的势力,例如,原本把持着当地短途运输的船帮、因为堤坝规划占用了部分滩涂地而心怀不满的地方豪强、甚至是那些担心新渠修成后会影响其原有灌溉水源优势的乡绅。林惊羽相信,如此周密的破坏行动,必然需要内外配合,只要耐心梳理这些利益关联点,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就在林惊羽于河东道的迷雾中艰难掘进之时,京城这边,针对甚嚣尘上的流言蜚语,由内阁首辅李慕主导的“文攻”或者说“疏浚”工作,也全面铺开。
通政司下属的官报连续刊发了数篇由翰林院饱学之士精心撰写的雄文。这些文章并未气急败坏地指名道姓驳斥某一则具体流言,而是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
有的文章详细阐述了《永初新政》的初衷与各项条款,以详实的数据说明减免赋税对恢复民生的积极意义,以严谨的逻辑论证兴修水利、推广农技对增强国力的长远好处,力图将“新政”与“苛政”、“暴政”的污名化标签剥离。
有的文章则聚焦于北疆局势,在不泄露核心军机的前提下,客观分析了蛮族部落的习性、战力以及历年寇边的规律,指出朝廷加强边防的必要性与正当性,驳斥了“穷兵黩武”的无端指责,强调这是保境安民的无奈之举与必然选择。
更有文章,以温和而坚定的笔触,重申武泽苍继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援引先帝遗诏与宗法礼制,将那些影射出身、质疑得位的流言,定义为“小人构陷,离间天家”,不予置辩,却自显堂堂正气。
这些文章通过官方邸报系统迅速下发至各州县衙门,要求官吏组织宣讲。同时,李慕还采纳了下属的建议,雇佣了一批口齿伶俐、在市井中颇有影响力的说书先生,将文章的核心内容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评话、故事,在茶楼酒肆、集市庙会等百姓聚集之地反复讲演。
效果是有的,但并非立竿见影。一些原本就较为开明、或与朝廷利益捆绑较深的地方士绅,在阅读官报或听闻宣讲后,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流言的真实性,部分人甚至主动在乡里辟谣。普通的升斗小民,虽然对朝堂大事懵懂,但听说书人讲述皇帝如何心系百姓、减免赋税,总归是心生好感的,对流言中将皇帝描绘成“暴君”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然而,流言的毒害已然种下,并非几篇文章、几场说书就能轻易根除。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内心深处抵触变革、或因新政而利益受损的群体,依旧抱着“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想法,对官方说法将信将疑。他们或许不再公开议论,但私下的怀疑与不满并未消散,只是转入了更隐蔽的角落,等待着下一次爆发的时机。思想的坚冰,需要持续的热量才能融化。
夜色深沉,乾清宫御书房的灯火依旧明亮。武泽苍屏退了左右,独自站在那扇面向庭院、如今紧紧关闭的巨大雕花木窗前。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偶尔有巡夜侍卫整齐的脚步声和远远传来的梆子声,更衬托出殿内的寂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殿下我们造反吧》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殿下我们造反吧请大家收藏:(m.20xs.org)殿下我们造反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