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的声音刚落,苏文就攥着衣襟往晒谷场跑,脚步踩得田埂上的土块簌簌往下掉——晒谷场角落堆着半人高的矿石,是三天前让十几个汉子用藤筐背回来的,深褐色的石头上沾着青苔,阳光一照,能看见细碎的铜绿色斑点。他蹲下来扒拉两下,回头朝五特喊:“二冬小先生,您看这矿石中用不?赵大叔说山里头这样的石头堆得满山都是,就是沉得很,背一趟得歇三回。”
五特走过去,捡起块矿石在手里掂了掂,又用指甲刮了刮表面的铜锈,指尖沾了层青绿色粉末。他抬头时,额前的碎发被风掀起,露出眼里的光:“中用。这是‘斑铜石,含铜量足。要炼铜铸工具,得先‘破石’‘选矿’,再搭‘炼炉’——一步步来,急不得。”
苏文连忙点头,旁边几个汉子也围了过来,有扛着夯杵的,有手里还攥着捡陶片的篮子,都直勾勾盯着五特。二冬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根刚抽芽的柳枝,轻轻晃着,没说话,只看着五特蹲在矿石堆前比划。
“先找石匠,把这些矿石砸成碎块,跟手指头大小差不多。”五特捡起块石头往地上一磕,裂成三块,“砸完了就‘淘洗’——在河边挖个浅坑,铺上细麻布,把碎矿石倒进去,浇上水用木耙子搅。重的铜矿石会沉在布底,轻的石头渣子会被水冲出去,这样选出来的‘精矿’,炼的时候省柴火。”
“俺这就去找石匠!”一个络腮胡汉子扛着夯杵就要走,被五特伸手拦住:“别急。炼炉得先搭起来,不然精矿选好了也没处炼。搭炼炉要找‘红胶泥’(注:汉代以前筑炉常用黏土,含氧化铁成分,耐高温),得去村东头的河湾挖,那的泥黏性足,掺上碎麻杆拌匀,晒干了硬得能抗住炭火。”
苏文赶紧接话:“红胶泥俺知道!上次修屋时挖过,就是挖的时候得带木锨,沾得满手都是。那炉要搭多高?啥模样啊?”
五特在地上画了个上窄下宽的土圈:“炼炉要搭‘圆椎炉’,底下宽三尺,上头宽一尺五,高五尺。底下得留三个‘火门’,一个添柴,一个鼓风,一个出‘炉渣’;炉肚子里头要糊三层泥,每层都得用木槌夯实,最里头那层掺上‘蜃灰’(注:即牡蛎壳烧的灰,可增强炉壁耐高温性),不然炭火一烧就裂。”他又画了条斜着的线,“炉顶得留个‘出烟口’,再做个‘陶管’插进去,烟能顺着管子往远处飘,省得呛着添柴的人。”
“鼓风?咋鼓风啊?”赵大叔搓着手问,他手上全是老茧,指关节肿得发亮——上次背矿石时磨破的地方,现在结了层厚痂。五特看了眼他的手,从怀里掏出块巴掌大的陶片,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做个‘皮囊鼓风器’(注:汉代以前常用的鼓风工具,俗称‘橐’)。找张完整的兽皮,最好是麂子皮,鞣制得软和点,缝成皮囊,一头扎紧,另一头接根陶管,陶管插进火门里。两个人对着皮囊来回按,风就能往炉子里灌,炭火能烧得更旺。”
苏文听得眼睛发亮,转身就吩咐:“赵大叔,你带两个人去河湾挖红胶泥,多带点碎麻杆;李二,你去找石匠砸矿石,再让人去河边挖淘洗的坑;剩下的人跟俺去剥兽皮,上次卖剩下的几张麂子皮还在仓库里!”
汉子们轰然应着,扛着工具往四处走。田埂上的柳枝被风吹得晃悠悠,二冬走过来,看着五特手里的陶片:“二冬小先生,铸工具的模子咋做?总不能炼出铜水就直接浇吧?”
五特抬头看他,嘴角勾了勾:“二冬小爷心思细。铸工具得做‘泥模’,分‘内范’和‘外范’。比如铸锄头,先拿块湿泥捏出锄头的形状,这是‘内范’;再在外头裹一层泥,刻出锄头的刃口和孔眼,这是‘外范’。等泥模晒干了,把内范掏出来,外范分成两半,合在一起用绳子绑紧,铜水就能从预留的‘浇口’灌进去。”
他顿了顿,又补充:“泥模得用‘细陶土’,掺上头发碎,不然晒干了容易裂。刻刃口时得用竹刀,刻得深一点,铜水浇进去冷却后,刃口才锋利。”
苏文刚走两步,听见这话又折回来:“头发碎?俺这就去村里找婶子们要!上次王大娘说她剪了头发,还没扔呢!”
五特看着他风风火火的样子,无奈地笑了:“别急,先把炼炉搭好。炼铜得用‘硬木炭’,不能用柴火——柴火烟大,火力不够。让汉子们去山里砍青冈木,截成一尺长的段,堆在土窑里焖烧三天,出来就是硬木炭,烧起来火硬,能把铜矿石熔成水。”
接下来的五天,柳镇的人都围着炼铜的事转。赵大叔带着人在河湾挖红胶泥,沾得满身都是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却笑得合不拢嘴:“这泥好啊,攥成团扔地上都不散,搭的炉子准结实!”李二带着石匠砸矿石,石匠的锤子抡得老高,“砰砰”的声音能传到村西头,碎矿石堆得越来越高,像座小山。婶子们把攒的头发碎送来,用布包着,一层层铺在细陶土里,揉泥模的手沾得满是泥,却没人嫌脏,只盯着手里的泥坯念叨:“得捏圆些,不然锄头把插不进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机器变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机器变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