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午下来,他回收了四十多本书,支付了将近一千元现金!看着空瘪的钱包和鼓鼓囊囊的编织袋,陈默喜忧参半。喜的是,回收渠道初步打通,“砖”抛出去了;忧的是,现金流压力陡增,而收回来的书,如何变成“玉”(收益),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步:分拣、整理与定价难题。**
回收来的教材像一座小山堆在仓库角落。陈默开始了更艰巨的工作:分拣、整理、定价。
他首先按专业大类粗略分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然后,在每一类里,必须精确到具体的书名、作者、版次、ISBN。这是后续共享和定价的基础。很多书没有ISBN条码,或者条码磨损,只能靠人工输入书名查询,效率极低。他还需要评估每本书的具体品相:封面磨损程度、内页涂写情况、是否有缺页破损。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定价是更大的挑战。回收时按原价10%-30%收进来,共享出租时怎么定价?既要让学生觉得比买新书或租其他渠道便宜,又要覆盖回收成本、管理成本,还要有微薄利润。
* 公共课教材需求量大,周转率高,可以定高一点(比如按学期租金=回收价的50%-80%)。
* 专业课教材受众窄,周转慢,租金必须压低(比如回收价的30%-50%),才能吸引人租。
* 品相极好的热门教材,可以尝试直接出售(定价=回收价的150%-200%)。
* 品相差、冷门的教材…可能真的就砸手里了。
陈默对着电脑和一堆书,头大如斗。他建立了一个简陋的Excel表格,录入每本书的信息、回收价、建议租金/售价。这是一个极其繁琐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他意识到,必须开发一个简单的后台系统,能通过扫描ISBN自动获取书籍信息并给出建议定价,否则效率太低,无法规模化。
**第三步:仓储与借阅流程的雏形。**
书有了,定价有了(尽管粗糙),如何借出去?陈默不可能像摆地摊一样把书堆在合作网点。他需要安全、可控的存储和借阅点。
他想到了“智盒”的模式。但教材体积远大于“智盒”,现有的小格子根本放不下。改造伞桩挂大箱子?不现实。
目光再次投向合作网点。图书馆便利店(老王)和“沁甜时光”(苏蔓)空间相对宽裕。陈默找老王和苏蔓商量。
“王叔,蔓姐,我想在你们店里划一小块地方,放个书架,专门放这些回收来的教材。学生可以来看书、租书。租金收入,还是老规矩,分你们一份!”陈默提出了方案,并展示了初步整理好的部分教材。
老王看着那堆书,皱了皱眉:“地方倒是有个角落。但这书…丢了、坏了算谁的?还得有人看着吧?太麻烦了。”
苏蔓思考了一下,提出了折中方案:“地方可以给你用。但我店里人手也紧,不可能专门看着。这样,书架你自己弄,带锁!学生要看哪本书,得扫码付押金(比如按书售价的80%),锁才能打开取书。还书时再扫码退押金。全程自助,不用我们操心。租金分成可以少点,主要是帮你这个忙。”
苏蔓的建议如同醍醐灌顶!对!**智能锁书架!** 复用“智伞”和“智盒”的核心技术!陈默激动不已。他立刻设计了一个简易方案:
1. 采购或定制几个带玻璃门(方便查看)的简易书架。
2. 在每层书架门上安装智能锁(依旧是拆解翻新的旧锁具)。
3. 每本书贴上唯一二维码标签(包含书名、ISBN、状态、租金等信息)。
4. 用户扫码(书架上的总码或APP内)支付押金(按该书建议售价的80%冻结),对应的书架门锁打开。
5. 用户取书,关门,锁自动落下。
6. 用户还书时,将书放回原位(或指定位置),再次扫码确认归还,押金解冻,同时扣除租金。
技术实现上,需要对现有后台系统进行较大升级,增加书籍管理、押金冻结、租期计算等功能。但核心的扫码开锁逻辑是现成的!成本主要是书架的定制和智能锁的安装调试。
陈默再次发挥“小步快跑”的精神。他先找了一个便宜的二手书架,自己动手改装,在中间两层安装了智能锁,做了个“丐版”的试点书架,放在了“沁甜时光”店里预留的角落。同时,加班加点修改后台程序。
**第四步:“抛砖引玉”的首次闭环。**
一周后,“沁甜时光”的角落里,那个略显简陋但功能齐备的智能书架悄然上线。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几十本经过陈默精心整理、贴好二维码标签的教材,以公共课和热门专业课为主。旁边贴着醒目的使用指南:“扫码租教材,押金冻结,还书解押!”
试点选在学期末,正是低年级学生开始为下学期课程寻找教材的时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20xs.org)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