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释之叹了口气,摆摆手:“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亦是无奈。太尉不必过于自责。本侯之意是…可见狄道军民,于绝境中,亦有…求存之道。”他话锋一转,“如今局面,虽不至那般极端,然亦需…开源节流。是否可…再次缩减口粮配给?或…优先保障军士,百姓…暂且忍耐?”
此言一出,周勃脸色顿时变了。他霍然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吕释之:“侯爷!狄道军民,十不存一,皆是历经血火、忠勇无双之士!如今胡虏虽退,然威胁未除,若再行此苛政,岂非寒了将士之心,失了百姓之望?末将宁可率军出城就食,与胡虏拼死一战,也绝不敢再行此等…瓦解军心民气之下策!”
周勃的反应如此激烈,有些出乎吕释之的意料。他本意或是试探,或是想施加压力,却没料到周勃如此决绝。他连忙缓和语气:“太尉忠勇,本侯佩服!只是…粮草之事,终究是燃眉之急。这样吧,本侯立即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荥阳,向陛下及萧丞相痛陈北地困局,恳请他们务必设法,加急调运一批粮秣前来!在此期间,还需太尉与将士们…再忍耐些时日。”
周勃知此事勉强不得,只得压下心中愤懑,拱手道:“末将代北地将士百姓,谢过侯爷!”
这场关于粮草的商议,看似吕释之积极奔走,实则将皮球又踢回了荥阳,也巧妙地将“粮秣不继”的责任,从他自己和周勃身上,部分转移到了朝廷的“调度不力”上。而周勃则清楚地意识到,吕释之的到来,非但没有缓解压力,反而可能让来自朝廷的补给,因为复杂的权力考量而变得更加…“精打细算”和“延迟”。
消息悄然在狄道城内流传开来。尽管周勃极力弹压,但“粮草将尽”的阴影,依旧如同瘟疫般蔓延。刚刚因为王爷苏醒和朝廷使者到来而升起的一丝希望,再次被现实的恐慌所取代。城内的气氛,重新变得压抑而紧张。
这一切的纷扰,似乎都被郡守府行辕那厚重的墙壁所隔绝。刘玥心无旁骛地守护着丈夫,只在夜深人静时,从贴身侍女口中听闻外间的艰难,心中忧虑更深,却丝毫不敢在丈夫面前表露。她只能将那份焦虑,化为更细致的照料。
而卧于榻上的李凌,在无人察觉的深度昏睡中,其意识深处,那因信仰愿力持续滋养而渐渐凝聚的一丝微光,似乎…对弥漫在狄道上空的那股焦虑与恐慌的气息,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排斥与…悸动?就仿佛沉睡的巨龙,不喜欢巢穴周围弥漫的不安气息。
【系统提示:感知到外界大规模负面情绪(焦虑、恐慌)… 信仰愿力场受到轻微干扰… 宿主潜意识产生微弱排斥反应… 生命本源修复进程未受影响… 信仰值:5.8(稳定)…】
粮秣,这本是维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此刻却成了悬在狄道头顶最锋利的剑。吕释之的临边,并未带来转机,反而让这困局,蒙上了一层更加复杂的政治阴影。龙息虽在悄然绵长,但巢穴之外的风雪,却愈发酷烈了。
【史料记载】
*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五年九月上,北地粮秣困局愈显。吕释之至,虽表关切,然于粮草筹措多方推诿,困局未解反深。周勃忧愤。祖凌公(20岁)于静养中,根基日厚,意识微苏,对外界温和刺激始有本能反应。”
*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四年秋,北地粮乏。”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静养间,信力日滋,灵觉渐复。然凡间粮匮,众生焦虑,微扰圣域。”
* 野史·楚汉秘闻·粮困吕侯虚应事:“吕释之至狄道,粮秣困局日亟。吕侯虚言筹措,实则推诿,周勃愤懑。李凌病榻微苏。”
(第一百三十八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