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元年 农历七月下至八月
时值盛夏,北地高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炎热却也最富饶的时节。天空湛蓝如洗,烈日灼灼,广袤的田野里,粟黍低垂,一片金黄,在热风中掀起层层波浪,散发出谷物成熟的醇香。湟水两岸,杨柳成荫,为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些许清凉。一年一度的夏收,如同一声号令,将整个北地郡卷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繁忙之中。自七月中起,各地县、乡、亭的官仓前便排起了长龙,缴纳夏粮的牛车、驴车络绎不绝,农人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与汗水。郡府各曹署胥吏全员上阵,称重、记账、入库,忙得不可开交。靖王李凌深知,夏收不仅关系到当年府库充盈、军民口粮,更是衡量一年政绩、检验“固本培元”方略成效的关键节点。他亲自过问夏收事宜,下令各级官吏必须高效、公平地完成征收工作,严禁盘剥百姓,确保颗粒归仓。与此同时,基于西域商路持续传来的利好消息以及对边境形势的判断,李凌决定进一步加大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力度,试图将这种以商贸、情报、文化为纽带的“软实力”渗透,转化为更稳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而内部,借着夏收后赋税入库、钱粮宽裕的时机,一系列旨在提升治理效能、改善民生的工程与政令也陆续推出。北地郡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正抓住夏季的黄金时期,对外拓展影响力,对内苦练内功,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蓬勃发展的态势。世子李玄业在经历了基层巡察的实践后,被赋予更多参与具体政务的机会,开始学习如何处理钱粮调度、工程预算等更为复杂的行政事务,其治理能力在实践中稳步提升。
七月二十,狄道城外的“永丰仓”前,人声鼎沸。一车车刚收割下来的新粟,经过严格称重、检验后,被扛夫们喊着号子扛进巨大的仓廪之中,堆积如山。靖王李凌在长史周勃、世子李玄业及一众官员的陪同下,亲临巡视夏粮入库情况。空气中弥漫着新粮特有的香气,混合着汗水与尘土的气息。
“王爷,”主管仓廪的曹掾激动地禀报,“托王爷洪福,今岁风调雨顺,加之去岁兴修水利,春耕得力,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仅狄道周边各县,初步核算,亩产较去岁增近一成!预计全郡夏粮入库,可超额定三成!仓廪爆满,实为近年罕见之丰年!”
周围官吏闻言,皆面露喜色。粮草丰足,乃是乱世中最大的底气。
李凌抓起一把金黄的粟粒,颗粒饱满干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此乃上天庇佑,更是我北地军民辛勤劳作之功!勃兄,辛苦了。”
周勃抚须笑道:“全赖王爷督导有方,将士用命,百姓安居,方有此丰稔。然,粮丰易引觊觎,仓储、保卫、防潮、防火事宜,万不可松懈。”
“勃兄所言极是。”李凌点头,对负责仓廪和治安的官员下令,“即日起,各粮仓守备再增一倍!严防火烛,勤查粮情,确保颗粒无损!若有差池,严惩不贷!”
“诺!”众官凛然应命。
李凌又转向李玄业:“业儿,你看这满仓粮食,可知为何夏收之事,需为父亲自过问?”
李玄业看着那望不到边的粮垛,深吸一口气,认真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夏收乃一年钱粮之基,赋税之源,军民性命所系。父王亲临,一为示重视,激励吏民;二为察实情,防微杜渐,杜绝仓廪管理之弊;三为知虚实,便于统筹全年用度。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安危,直接关乎郡国稳定。”
“嗯,能看到这一层,不错。”李凌颔首,“然,尚需想到,粮草入库,仅是第一步。如何储存、如何调拨、如何平籴、如何应对可能之灾荒,皆需通盘考量。稍后回到郡府,你随勃兄学习核算今年赋税总额,制定下半年各项开支预算,尤其是军需、官俸、工程及储备之比例分配。此中权衡,关乎国计民生之平衡。”
“儿臣遵命!定当用心学习!”李玄业郑重应答。他深知,这看似繁琐的“钱粮”之事,实则是治理一方最核心、最实际的功课。
【系统提示:宿主高度重视夏收工作,亲力亲为,展现出对民生根本与战略物资储备的深刻认识,通过具体实践引导继承人掌握核心治理技能… 宿主状态:于外部环境相对平稳期,紧抓内政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统治根基因物质丰足与社会有序而愈发巩固,继承人培养进入实务操作阶段…】
夏收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至八月上旬,各地夏粮基本入库完毕。初步核算,北地郡今岁夏粮大丰收,赋税收入远超预期,府库充盈,军民欢欣。与此同时,来自西域的第二批官督商队也传来了更详细的信息。郡丞公孙阙呈上商队总领的密报:商队已在楼兰、车师两国成功交易,获利丰厚,并与当地权贵建立了初步联系。更重要的是,商队带回了关于西域中部大国大宛、大夏乃至更远安息、条支等地风土人情、物产商贸的珍贵情报,证实了西域以西仍有广阔天地和巨大商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