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元年 农历六月至七月
初夏的北地,在经历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边境冲突后,似乎重归平静。高阙塞大捷的余温尚未散尽,捷报传遍郡内,军民士气为之大振。阵亡将士的抚恤、有功人员的赏赐、受损关塞的修缮等事宜,在长史周勃的督导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田野里的粟黍经历了一场春雨的滋润,长势愈发喜人,预示着夏收的可期。湟水河畔,渔舟唱晚,牧童归迟,呈现出一派边塞难得的安宁景象。然而,靖王李凌及其核心僚属深知,这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汹涌。匈奴右贤王部在高阙受挫,虽暂时退缩,但以其睚眦必报的习性,绝不会善罢甘休。北地的边防压力,并未真正解除。与此同时,第二批派往西域的大型官督商队,已离境月余,杳无音信,其安危与成败,牵动着北地高层的神经。而内部,借着战后整顿、论功行赏的契机,李凌决定进一步深化吏治,整肃军纪,优化赋税征收流程,以期从根本上提升北地郡的治理效能与战争潜力。这是一个消化战果、巩固内功、同时密切关注内外动向的关键时期。靖王李凌以其一贯的沉稳与远见,统筹全局,既未因一时之胜而骄矜,也未因潜在之患而失措,而是借此机会,进一步夯实北地郡的统治根基。世子李玄业则被赋予了更多实际政务,开始独立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中层事务,在实践中锤炼其治理能力。
六月初,靖王府议事厅。战后总结与赏功罚过会议正在举行。都尉赵破奴详细禀报了高阙之战的经过、双方伤亡、缴获情况,并呈报了根据军功簿初步拟定的赏罚名单。
“王爷,”赵破奴声若洪钟,“此次高阙之战,赖王爷运筹帷幄,将士用命,斩首一千二百级,获完好战马八百余匹,弓刀器械无算。我军阵亡一百三十七人,伤二百余。依军功制,应擢升校尉一人(李敢),军侯三人,赏赐金银布帛有差。阵亡者,依制抚恤,其家免三年赋税。”
李凌仔细审阅着名单与战报,不时发问:“伤亡士卒,抚恤是否已发放到位?伤残者,日后生计如何安排?缴获物资,是否已登记造册,充入武库?”
周勃答道:“回王爷,阵亡抚恤金已由郡府拨付,正由各县循吏发放至各家。伤残者,老臣已与兵曹、户曹商议,轻伤愈后仍可留军或转任地方巡捕,重伤者,拟拨给官田,免其赋税,并由官府协助安家。缴获物资,已悉数入库,账目清晰。”
“嗯,”李凌颔首,正色道,“将士用命,方有北地安宁。赏罚必须分明,抚恤务必及时到位,此乃凝聚军心之要。勃兄,破奴,此事需亲自督办,确保无一遗漏,无一错漏。尤其对阵亡将士家属,郡府要派员慰问,彰显朝廷恩德与我北地体恤之心。”
“臣等(末将)遵命!”周勃、赵破奴肃然应诺。
李凌又对郡丞公孙阙道:“子通,匈奴新败,其内部动向需密切关注。右贤王是恼羞成怒,欲图报复?还是因损兵折将,内部生变?亦或调整策略,西窜或东顾?我要知道其下一步动向。”
公孙阙回道:“王爷放心,臣已加派精干斥候与细作,深入漠南,并设法接近右贤王庭。一有消息,即刻来报。”
“好。”李凌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转为凝重,“高阙一胜,可喜,然亦需警惕。匈奴败而不溃,实力犹存。我北地边防,万不可因小胜而松懈。破奴,各塞防务,需常备不懈,尤其要加强夜间巡逻与远斥候侦查,防敌偷袭。另,可抽调部分兵力,轮番休整,以保持战力。”
“末将明白!定让将士们时刻绷紧弦!”赵破奴慨然道。
会议最后,李凌特别强调:“此番应对匈奴入寇,我郡府上下,应对及时,配合默契,方有此胜。此非一人之功,乃众志成城之果。望诸位戒骄戒躁,各司其职,共保北地太平。”
“谨遵王命!”众臣齐声应答。这次战后总结,不仅是对功过的核定,更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处理战后事宜,展现出赏罚分明、抚恤及时、居安思危的治理智慧,有效巩固了军心民心及统治团队凝聚力… 宿主状态:于军事胜利后保持高度清醒,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政巩固与战略预警,统治体系在应对危机中更趋成熟稳健…】
战后事务处理告一段落,李凌将注意力转向内政深化。他召见周勃,提出要进一步整饬吏治,优化赋税征收。
“勃兄,经此一役,可见吏治清明、政令畅通、钱粮充足,乃应对一切变局之基。去岁以来,我郡吏治虽有改观,然基层胥吏盘剥、赋税征收不均、效率低下之事,恐仍难免。我意,借此夏收将至之机,对郡内吏治、赋税,再来一次彻底清查与整顿。”
周勃深以为然:“王爷明鉴。确有些许积弊,亟待革除。老臣已留意到,某些边远小县,吏员素质参差不齐,征收赋税时,或有摊派过重、量器不准之情事。加之去岁战乱,今岁春耕,户籍、田亩变动甚大,若征收不当,易生民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