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仔细阅读报告,对儿子条分缕析、处置得当颇为满意,尤其对那起冤狱的重审指示,点头赞许:“能于细微处察奸,于刑狱中申冤,方见为政者之仁心与担当。此事你处理得甚好。吏治如治病,贵在防微杜渐,赏罚分明。此次稽核,不仅为惩戒,更为警示。可将典型案例通报全郡,以儆效尤。”
“儿臣遵命!定当整饬吏治,以安民心。”李玄业感受到父亲的支持,信心倍增。
通过这次独立主持吏治稽核,李玄业不仅锻炼了实务能力,更在郡府官吏中树立了威信,展现了其作为继承人的公正与魄力。
就在李凌父子专注于内政整顿之时,十一月初,郡丞公孙阙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最新消息。
“王爷,世子,”公孙阙密报,“玉门屯所讯:乌孙使团埃米尔已安全返回,并带回了军须靡的亲笔回信。军须靡对王爷应允援助深表感激,完全接受我提出之条件,承诺即刻开放商路,并已着手准备遣使赴长安事宜。其信中再次表达了联姻的迫切愿望,并暗示,若得汉廷正式册封,其地位将更加稳固,对抗阿莫里与匈奴的底气也更足。”
“此外,”公孙阙压低声音,“潜伏匈奴右贤王庭的细作冒死传回消息:右贤王因连番失利,威望大跌,其内部反对声浪高涨,单于庭已派使者申饬,并削减其部众。这个冬天,右贤王恐忙于内部整合,无力大规模南犯,但其对西域的压迫可能会加剧,以弥补损失、转移矛盾。”
李凌沉吟道:“军须靡倒是识时务。如此甚好,可按约筹备首批援助物资,开春后即发往玉门。至于遣使长安之事,勃兄,你需精心挑选得力可靠之人,备好贡礼与奏章,陈明乌孙归化之意与我北地安抚之功,务求稳妥。朝廷态度,关乎此局成败。”
“老臣明白!定当谨慎办理,力求促成此事。”周勃应道。
“匈奴内乱,于我有利有弊。”李凌续道,“弊在匈奴可能加大对乌孙压力,考验军须靡,亦可能威胁我商路。利在,其无力大举犯我,我可趁此良机,加速西进步伐,巩固河西,经营西域。传令赵破奴,边境防务不可因敌内乱而松懈,反需加强侦察,防其小股精锐狗急跳墙。同时,可适当加大对河西羌胡的笼络,利用此机,进一步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
“诺!”
西域与匈奴方面的消息,预示着未来的战略格局将更加复杂,但也为北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窗口。
十一月中,天气愈发寒冷,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为北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李凌决定对世子李玄业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考较,以检验其一年来的成长。
在王府书房,李凌就内政、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了数个假设性的难题,要求李玄业分析局势,提出应对之策。例如:“若今冬匈奴小股部队频繁越境骚扰,该如何应对?”“若来年春,朝廷下诏,要求各藩王遣子入朝为质,该当如何?”“若乌孙军须靡未能顶住压力,为匈奴所败,我西进策略当如何调整?”
李玄业凝神思索,结合平日所学所历,逐一作答。其分析虽略显稚嫩,但思路清晰,能抓住要害,且能兼顾利弊,权衡轻重,提出的策略也颇务实,显示出其战略眼光已初步形成。
考较完毕,李凌面露欣慰之色:“业儿,一年来,你进步之速,超乎为父预期。已能识大局,察细微,知权衡,懂进退。为父甚慰。然,需知学无止境,治道无穷。未来之路,挑战更巨,需戒骄戒躁,勤学不辍,尤需体察民心,敬畏权力。望你永葆此心,不负江山社稷。”
得到父亲如此肯定的评价,李玄业心中激动,躬身道:“儿臣定当时时自省,铭记父王教诲,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
冬意渐深,北地郡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安然进入冬藏时节。府库充盈,吏治经过整顿更显清明,边境安宁,西域战略稳步推进。而世子李玄业,如同经历寒冬淬炼的雏凤,其清越之声已初现端倪,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北地郡的未来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狄道城内外,虽是天寒地冻,却孕育着来年勃勃的生机与希望。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刑法志:“(文帝时)……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二年冬,凌公稽核府库,整饬吏治,刑狱得清。乌孙有信,匈奴内忧,西略益进。世子玄业主考绩,断刑狱,显干才,凌公深慰之。”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冬藏之际,上帝稽核明察;雏凤清声,圣嗣克绍箕裘;圣域根基深固,西略暗蓄其势。”
* 北地秘录·凌公冬政:“李凌岁末理政,世子显能;吏治刑狱并肃,西域匈奴有变;北地处静而谋动,继统有绪。”
(第三百八十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