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6年 汉文帝二年 农历十一月下至十二月
时序入冬,北地高原已是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天空时常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偶有细碎的雪屑随风飘洒,落地即融,为枯黄的大地染上些许湿意。湟水边缘结起了薄冰,水流减缓,声息渐弱。田野空旷寂寥,万物蛰伏。狄道城内,人们早已闭户取暖,街市较平日清冷许多,唯有官署、军营依旧秩序井然。随着年终临近,北地郡的政务重心,自然转向了辞旧迎新的各项准备事宜。岁末的祭祀、庆典、赏赐、以及针对孤寡贫寒的抚恤,既是礼法所定,亦是凝聚人心、彰显仁政的重要举措。靖王李凌在完成了年度稽核、吏治整顿等繁琐事务后,着手主持一系列岁末大典与迎新仪轨。这不仅是常规的政务,更是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统治权威、激励臣民士气、尤其是向境内外展示北地郡历经战火后的安定繁荣与靖王府的稳固统治。与此同时,基于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未来局势的判断,李凌需要与核心僚属最终确定文帝三年(公元前185年)的施政纲要,为郡国新一年的发展定调。而已经获得“参赞政务”地位的世子李玄业,在此番岁末年初的重大活动中,将被赋予更突出的角色,代表靖王府主持若干重要仪式,接待各方使节,其作为继承人的地位与形象,将通过这些正式场合进一步确立和提升。就在这岁暮的忙碌与筹划中,来自边境的军情奏报、西域经由秘密渠道传递的消息,乃至遥远长安传来的新政动向,都在提醒着李凌,平静的冬日之下,各方势力的博弈从未停歇,北地郡的航船,在辞旧迎新之际,仍需把稳舵轮,看清前方的暗礁与风浪。
十一月廿五,狄道靖王府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景象。长史周勃正督率属官,筹备即将到来的“腊祭”大典。此乃岁末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旨在酬谢神灵祖先护佑一年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王爷,”周勃禀报,“腊祭所需三牲、粢盛、酒醴、币帛皆已备齐。祭坛设于北郊,仪程、乐舞、祝文均已核定。各县令、军中校尉以上官员、郡府六百石以上吏员,皆将与会。此外,依制,还需赏赐耆老、恤问孤寡,以示王爷仁德。”
李凌仔细审阅着仪程单,颔首道:“勃兄辛苦。祭祀之道,贵在诚敬。务必事事妥帖,不得有误。赏赐耆老、恤问孤寡之事,尤为紧要,需落到实处,让百姓真切感受朝廷恩泽。玄业,”他转向儿子,“此次腊祭,由你代父王,担任亚献(第二次献酒),并宣读部分祝文。你要提前斋戒沐浴,熟悉礼仪,务求庄重得体。”
“儿臣遵命!定当虔心准备,不负父王重托!”李玄业肃然应道。代父亚献,是极为重要的象征性仪式,意味着他在郡国礼仪中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
“还有,”李凌补充道,“岁末将至,对各部院有功吏员、边军将士的赏赐方案,勃兄也需尽快核定呈报。赏罚分明,方能激励来者。”
“老臣明白,已在加紧办理,不日即可呈报王爷钧鉴。”周勃答道。
【系统提示:宿主循礼制筹备岁末大典,展现出通过仪式活动强化统治合法性、凝聚人心的高超政治智慧… 宿主状态:于政权平稳期,通过规范礼仪、嘉奖抚恤等举措,进一步巩固内部团结,提升世子威望,为新年施政营造良好氛围…】
就在筹备腊祭的间隙,郡丞公孙阙送来了各方情报的汇总。
“王爷,世子,”公孙阙呈上数卷密报,“边境斥候报,今冬寒冷异常,漠南匈奴各部牲畜冻毙颇多,右贤王庭附近部落有聚众骚动迹象,然其大规模南犯能力短期内应难恢复,但小股精锐窜扰劫掠以自救的风险大增。赵都尉已加强戒备,增派游骑。”
“西域方面,玉门屯所讯,乌孙军须靡得我首批援助物资(铁料、药材、粮种)后,士气大振,已成功击退阿莫里一次进攻,其遣使赴长安事宜正在筹备中。然,匈奴似已察觉军须靡与我往来,加大了对伊犁河谷方向的压力。军须靡密信请求,望我能再提供一批箭簇与疗伤药材,并希望世子能早日遣使回访,以定人心。”
“长安方面,朝廷颁下新年诏书,重申劝课农桑、省刑薄赋之策,并令各郡国上报今岁政绩、户籍钱粮,以备考功。诏书中提及‘边郡宜绥靖地方,固守疆圉’,言辞间似有勉励,亦含警示之意。”
李凌静静聆听,手指轻敲案几,沉吟道:“匈奴困兽犹斗,不可不防。传令赵破奴,边塞巡逻加倍,尤其注意防范其小股精锐渗透破坏,可设伏邀击,务求全歼。乌孙之事,军须靡既显诚意,亦有急迫。可再拨付一批箭簇(非制式,其可自行装配)与药材,由开春后西行商队带去。至于遣使回访……”他看了一眼李玄业,“事关世子,需格外慎重。眼下时机未熟,可先遣一副使,携我手书及礼物,以商队护卫统领身份,随队前往,会见军须靡,表达善意,重申盟约,并实地勘察其虚实。人选需绝对可靠,机敏善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