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心里明白,自己也只能尽力减轻百姓的劳苦。
朱棣大致了解了晒盐法,起身踱步,忍不住问:“这晒盐法真的可行吗?越想越觉得神奇。”
何秋放下茶杯,瞥了他一眼:“高炉不也神奇吗?关键是谁去做。之前除了我,没人能做高炉;后来欧雪岚接手,也能胜任。换成别人就不好说了。所以我建议你选可靠的人,再配两名懂工程的,一起去做,这样更容易见效。”
他又补充道:“若真要推行晒盐法,河北沧县长芦一带最合适,离北平近便于监督,自然条件也极适合晒盐。”
朱棣不解:“自然条件?”
何秋解释道:“那里有大片滩涂,底质坚实,方便开辟盐田;阳光充足,利于晒盐。”
朱棣赶紧记下地名和条件,打算在燕王属地寻找类似地方。
何秋暗自摇头,长芦盐场是北方三大盐场之一,北方没有比它更好的了,朱棣哪能找到类似的呢?
姚广孝却觉得不够,惋惜道:“晒盐法春夏好用,冬天就不太适用了。”
何秋不服气地说:“冬天有冬天的办法。盐田海水结冰后,把冰块捞出,这些冰不含盐分。剩下的卤水少,含盐量高,很容易煮出盐来,也能得到大量精盐。”
他又补充:“这方法我只懂原理,不懂具体操作,和晒盐法不同。若燕王有意,等晒盐法盐田建好、经验足了,再尝试这冷冻制盐法。”
朱棣听了眼睛一亮,显然记下了这个方法,准备找人去试。
姚广孝笑眯眯地想,何秋这人就是不逼不出力,若不批评晒盐法,他也不会提这冬日制盐的法子。
何秋说完冷冻制盐法,心里有些后悔。冬天那么冷,让盐户在寒风中劳作,以大明的医疗条件,一个冬天不知要死多少人。若这方法在北方沿海推广,盐户们不知会怎么骂他,毕竟大明盐政官吏的德行,大家都懂。
想到这,何秋心情低落。
姚广孝看出他的心思,淡淡说道:“何先生不必多想,这些盐户就算没有你的盐法,冬天也要制盐,那时死的人可能更多。”
何秋听了,只好这样安慰自己。
第151章 修路
“另外,还有一法可获得更多财富,只是初始投入较大,不知王爷是否愿意考虑。”
何秋抑制着内心的波动,又向朱棣说道。
朱棣一时反应不及。普通人能有晒盐法这样一项敛财手段已然难得,可何秋不仅有香水、炸鸡,还懂得高炉炼钢与晒盐、冷冻制盐,如今又提出一个牟利之法?
这何秋若非神仙,谁还能是?他简直就是活财神!
朱棣干脆问道:“你到底还有多少法子,不如一次说个清楚。”
何秋放下茶杯,揉了揉额头,“我也记不清了,想到什么再告诉您吧。”
言语间带着几分随意,转而问道:“王爷可记得我们从北平到京城,走了多久?”
朱棣虽然不解他为何问起此事,却也明白与何秋所说的敛财之法有关,便认真答道:“回程走得最快,大约一个多月。若是走运河,应当更快些。”
何秋接着问:“那从北平到河北沧县呢?”
朱棣略作思忖,他并未走过此路,只能推测道:“少说也要十天半月吧。”
何秋点了点头,未作评论,继续说道:“我们出行有车有马,速度已比常人快上许多,却仍需花费如此多时间在路上。普通百姓与商贾的艰难可想而知。”
“若王爷能将燕地境内的道路修整一番,商旅往来必然更加便利,北平也会比现在更加繁华。”
“修通至沧县的道路,往后将盐场的盐运至北平便容易许多,甚至能让北平成为最大的盐市。”
“若能打通京城至北平的通道,南北货物流通加快,商税自然增加,日后运兵运粮也会方便许多。”
朱棣先是振奋,随即冷静下来,苦笑道:“先生说得轻巧。修路一事,且不说大兴徭役会招致百官弹劾,单是燕地境内与沧县的道路,我咬咬牙或可办成。”
“但京城至北平的道路就没那么简单了。必须先上奏父皇,即便父皇准了,还要与户部、工部商议,其中关节复杂,实在不易。”
何秋点头道:“按理确是如此。但总不能因困难便不去做。若这般畏首畏尾,王爷又何必行那逆势之举?”
朱棣闻言心神一震,长叹一声,“先生说得在理。只是修路之利尚未显见,我身为藩王,若无足够益处,实在难以推动。”
姚广孝在一旁品着茶,缓缓开口:“燕王所言不无道理。不过何秋方才提及修通北平至京城之路,贫僧以为王爷当极力促成。万一将来局势有变,王爷挥军南下,这条路便是莫大助力。”
何秋心中暗叹,这姚广孝未免太过激进,此时竟已想到南下用兵时道路的作用。
朱棣沉默良久,方道:“修路一事,从来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朱棣认为,若要修筑坚固耐用的道路,必须效仿秦直道之法,将土与盐碱一同翻炒后夯实。否则,仅凭寻常筑路方式,不出几年便会因杂草丛生或雨水侵蚀而损毁,除非年年投入人力物力加以维护。然而如此一来,筑路不仅无法带来收益,反而会加重沿途百姓的负担,更成为朝廷财政的沉重压力。以国家财力来看,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况且,当前朝廷正计划北伐北元,此时耗费巨资修路,朱棣认为难以说服父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