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桑林之舞的不同观点
一种认为这是与生殖崇拜有关的礼仪活动 “高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青年男女贵族之间春游与歌舞;第三种则认为 “采桑图” 是祈雨仪式。
2. 桑林野合与祈雨
汉代出土的桑林野合图证实了古代有通过男女交合行为进行祈雨的记载。对于桑林野合图中男女于桑树下,最为贴切的解释,应该就是通过在桑林交合,来进行祈雨。至于为什么如此判断,原因有二。第一,在秦汉时期早已弃用野合习俗,汉代出现《女诫》《二年律令》等法律,对女子进行贞节的劝导,以及对于淫秽相关的惩罚措施和量刑,说明两汉时期对于野合行为是持反对甚至严禁的态度。第二,在大众场合进行如此私密行为,放眼整个古代封建社会,也是十分骇人听闻的,但若是作为祈雨的仪式,违和感才得以消失。其实,古代文献中就能够找出很多男女交合,引天地交合以祈雨的例子,《春秋繁露?求雨》、《后汉书》中都有所体现。
六、桑林祷雨的影响
对后世治理理念的影响
桑林祷雨体现的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品质,对后世的治理理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成汤在面对大旱时,不惜以自身为祭品,祈求上天降雨,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成为了后世统治者的楷模。后世的明君贤主们在治理国家时,常常以成汤为榜样,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承担责任。这种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还是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在与干旱的长期抗争中,古人研发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代田法”、兴修水利等,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代田法” 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宽、深为一尺的沟,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后,在耕种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和抗旱的作用。此 “古法” 源于 “后稷”,由畎亩法发展而来,基本结构是垄和沟组成。赵过推广这种农业新技术时,先组织试验,取得增产效果后,再进行新农法和新农器知识培训,然后从三辅地区逐步向河东、弘农和西北边郡等地推广。“代田法” 所包含的农耕技术,一直影响着后世农业文明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尤其与 “代田法” 相辅而行的耦犁、耧车等新农具的推广运用,助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古代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点赞:“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
兴修水利也是古人对抗干旱的重要手段。始建于秦昭王时期,由我国古代着名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出色的水利设施之一,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便利的地区达到了四十多个县区,也奠定了蜀地 “天府之国” 的水利基础。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