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79 年至公元前 278 年,鄢郢之战爆发。白起率领秦军伐楚,他采用引兵深入的作战方式,让秦军沿汉水而下,绕过诸多城邑,直捣楚国核心地带。在战斗中,他命令秦军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决一死战的决心激励着士兵们的斗志。楚军因在本土作战,将士们心系家庭,斗志不高,无法抵挡秦军的猛攻,节节败退。秦军迅速攻取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一直到达楚国的别都鄢。鄢城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在此集结了重兵,企图阻止秦军南下。白起仔细观察地形后,发现鄢城百里之外的蛮河河水从西山长谷自城西流向城东,且鄢城城墙年久失修。于是,他下令在蛮河处修筑堤坝蓄水,修筑沟渠直通鄢城。待准备就绪后,开渠放水,汹涌的河水瞬间冲垮了鄢城的城墙,鄢城东北角溃破,城内十万军民尽被淹没。此后,白起整顿军队,以鄢城为基地,继续攻打西陵,切断了郢都与西面巫峡郡的联系。随后,他率军攻打郢都,楚军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郢都很快被攻破。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因在鄢郢之战中的卓越表现,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爆发,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战争初期,秦国派王龁攻打赵国,赵国则派廉颇应战。廉颇是赵国名将,他深知秦军强大,不可与之正面硬拼,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不出的策略,与秦军展开了长期的对峙。秦军屡次挑衅,廉颇都不为所动,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秦国见久攻不下,便使用了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奢之子赵括。赵王中计,果然派赵括前往前线代替廉颇统军。秦国得知后,立即秘密派遣白起前往长平,担任秦军主将,王龁为副将。赵括到了前线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击。白起则利用赵括贪功冒进的特点,佯装败退,诱使赵括率军追击。随后,他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则攻入了赵军大营,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同时,他还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被困在长平,陷入了绝境。赵军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最终在断粮 46 天后,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军心大乱,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军投降。然而,白起却认为赵人反复无常,为了防止赵军降卒日后反叛,他下令将这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只放了二百四十名年龄尚浅的兵卒回赵国。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基本退出了天下争雄的舞台,而白起也因此战彻底奠定了他 “杀神” 的威名 。
然而,功高震主的白起,最终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一鼓作气,攻下赵国都城邯郸,灭亡赵国。但此时秦昭襄王却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认为秦军久战疲惫,需要休整,于是下令白起撤兵。白起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此时正是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将后患无穷。后来,秦昭襄王又想再次攻打赵国,命令白起挂帅出征。但白起却认为此时赵国已经有了防备,而且其他诸侯国也可能会出兵救援,此时攻打赵国并非明智之举,于是称病不出。秦昭襄王多次派人催促,白起都坚决不肯奉命。范雎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白起对秦王心怀不满,有谋反之心。秦昭襄王听后,勃然大怒,他觉得白起目中无人,不把自己这个国君放在眼里,心中对白起的猜忌和怨恨越来越深。最终,在公元前 257 年,秦昭襄王派使者赐剑给白起,令他自刎。白起望着那柄寒光闪闪的宝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他又苦笑着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言罢,他挥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享年五十余岁 。
李牧:赵国长城,冤死谗言
李牧,这位战国末年赵国的中流砥柱,宛如一座巍峨的长城,屹立在赵国的北疆,抵御着匈奴的铁蹄,守护着赵国的百姓。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写满了无奈与悲壮。
李牧长期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的代郡和雁门郡,这里是匈奴时常侵扰的地方。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李牧深知不可贸然与之正面交锋。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独特的防御策略。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将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自己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同时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他还订出规章:“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