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大殿的门槛上,青州知府李大人扶着门框直喘气,官袍下摆沾满了尘土,靴底磨得快见了木芯 —— 从青州到京城,他骑马换马车,足足走了半个月,路上还淋了两场雨,现在连说话都带着浓重的鼻音,递奏折的手都在抖:“陛下…… 臣…… 臣总算赶上早朝了,再晚一天,恐怕就要误了粮种发放的事……”
林风赶紧让小李子搬来凳子,又递过杯热姜汤:“李大人快歇着,这一路辛苦了。青州到京城不过五百里,走半个月也太费时间,要是赶上雨季,路更难走,耽误了政务可怎么办?”
这话戳中了在场官员的心事 —— 旁边的苏州通判也跟着叹气:“陛下说得是!臣来京时,运河涨水,船停了三天,眼睁睁看着汛期的奏报送晚了,要是能早点跟京城沟通,也不至于让百姓多受两天涝灾。”
“可不是嘛!” 几个地方官纷纷附和,有的说山路难走,有的说驿站太少,连最耐旱的马匹都得歇三次,“要是能不用跑这么远,就能跟陛下汇报政务,那可省太多事了!”
林风摸着下巴,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 —— 现代的传声筒原理简单,用竹筒、绳子、薄木片就能做,虽然不能像手机那样长途通话,但至少能解决短距离的远程沟通,比如宫里各殿之间,或者京城与近郊的驿站之间,先试试水也好。“王师傅呢?” 林风转头问小李子,“让他来大殿一趟,朕有个新东西要做。”
半个时辰后,王师傅扛着工具箱赶来,手里还攥着上次做自行车剩下的楠竹片:“陛下,您要做啥?还是跟车有关的?俺这就去准备铁轴!”
“不是车,是‘传声筒’。” 林风捡起一根竹筒,比划着说,“用两根粗竹筒,每根两端蒙上薄木片,再用一根长绳子把两片木片连起来,说话的时候对着一头的竹筒喊,声音能顺着绳子传到另一头,这样两边不用见面,就能说话了 —— 就像咱们隔着墙说话,声音能透过来,只不过这个能传得更远。”
王师傅听得眼睛直眨,拿起竹筒翻来覆去看:“声音能顺着绳子走?俺咋没听过?要是绳子松了,声音会不会掉地上?”
小李子在旁边凑热闹:“王师傅,您笨啊!声音跟风一样,能顺着道走,绳子就是声音的道,只要道不歪,声音就丢不了!”
林风笑着点头:“差不多这意思,你先按朕说的做 —— 竹筒选粗点的楠竹,结实还隔音;薄木片要磨光滑,蒙在竹筒两端时绷紧;绳子用浸过油的麻绳,不容易断还能传声,先做一对,试试能传多远。”
接下来的两天,工匠房里又多了新活计 —— 王师傅带着伙计们锯楠竹,竹筒锯成两尺长,两端用砂纸磨平;薄木片选了柔韧的杨木,泡软后蒙在竹筒上,用细麻绳一圈圈扎紧;麻绳选了最粗的,还特意用桐油浸了三遍,晾干后又韧又滑。小李子天天守在旁边,一会儿帮着递砂纸,一会儿对着蒙好木片的竹筒喊 “喂喂喂”,惹得工匠们笑:“小李子,等做好了再喊,现在喊了也没人听!”
终于,第一对传声筒做好了 —— 楠竹泛着浅黄,两端的杨木片绷得紧紧的,中间连着重约两斤的麻绳,拉直了能有一百多米长。王师傅扛着一端去了宫门口,林风拿着另一端在大殿前,对着竹筒喊:“王师傅,能听见吗?”
等了半天,只传来一阵 “嗡嗡” 的杂音,夹杂着模糊的 “听…… 见……”,根本分不清说的啥。王师傅跑回来,擦着汗说:“陛下,声音跟蚊子叫似的,还变调了,俺听着像‘能吃吗’,还以为您问俺中午吃啥呢!”
小李子凑过来,对着竹筒喊了声 “奶茶”,传过去居然变成了 “来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林风摸了摸竹筒,发现问题所在:“竹筒太细,声音在里面散了;麻绳也没绷紧,松松垮垮的,声音传不远就变了。咱们把竹筒加粗,换成三尺粗的楠竹,麻绳再绷紧点,用架子把绳子架起来,别让它垂着,肯定能好。”
改进后的传声筒果然不一样 —— 三尺粗的楠竹能聚声,麻绳用木架架起来,拉得笔直,像根绷紧的琴弦。王师傅扛着一端去了五百米外的御花园,林风对着竹筒喊:“王师傅,现在能听清吗?说句‘御膳房要煮火锅’!”
这次,清晰的声音顺着麻绳传了过去,王师傅的回应也清清楚楚:“听清了!御膳房要煮火锅!俺这就去告诉张师傅!”
周围的官员都看呆了,青州知府李大人凑过来,对着竹筒喊:“青州粮种已备好,何时发放?”
传声筒那头,负责粮务的官员立刻回应:“明日即可发放,已备好车马!”
李大人激动得直拍大腿:“太好了!要是早有这东西,俺哪用走半个月来京城!在青州就能跟京城说话,省太多事了!”
小李子看得眼馋,抢过传声筒就往御膳房方向跑,架好绳子后,对着竹筒大喊:“张师傅!俺要两杯珍珠奶茶!多放糖!加珍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现代社畜穿成昏君后躺赢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现代社畜穿成昏君后躺赢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