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苑”如同一颗被精心嵌入城市边缘绿意中的珍珠,从卫星图和高空俯瞰,只能看到一片设计优雅、白墙蓝顶的低层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散布在人工湖与精心修剪的园林之间。它的一切都符合其高端疗养院的定位:私密、宁静、奢华,且与世隔绝。高耸的围墙、茂密的绿化带以及无处不在却毫不突兀的监控探头,共同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内外的世界清晰割裂。
然而,在“烛龙”小组的眼中,这片宁静之下涌动着无法忽视的疑点。远超常规的能源消耗账单,独立的地下空间建筑备案(标注为“医疗设备存储及应急避难所”),以及技术组通过非侵入式探测发现的、源自地下深处的、被严格屏蔽的微弱异常电磁波动,都让“静心苑”的嫌疑急剧上升。
江雨体内的“结构”那持续的、微弱的指向性悸动,更是如同一个不断敲响的警钟,确认着此地非同寻常。
“不能强攻,甚至不能进行常规的抵近侦察。”老赵在作战会议室里,指着“静心苑”的三维结构模型,面色凝重,“对方的安保系统是顶级的,而且极其敏感。一旦察觉到任何风吹草动,很可能触发我们未知的清除或转移程序。企业家的‘自杀’就是前车之鉴。”
“我们需要一双眼睛,能进去,而且不会引起怀疑的眼睛。”江雨坐在轮椅上,指尖轻叩着扶手。她的脸色因消耗过度而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却锐利如鹰。
传统的特工渗透风险太高,“静心苑”的入住审核堪比国家机密机构的背景调查。而且,内部情况不明,冒然送入人员无异于羊入虎口。
“或许……我们不需要送人进去。”技术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思路,“‘静心苑’再封闭,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食品、药品、医疗耗材、日常补给……我们可以从供应链入手。”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的方向。很快,调查发现,“静心苑”的日常物资供应由一家名为“安达物流”的公司独家负责。这家公司背景干净,服务对象多为高端机构和富豪家庭,以其可靠性和保密性着称。
“安达物流的运输车辆拥有特殊通行权限,可以直接进入‘静心苑’的核心区域装卸区。而且,根据我们截获的零星通讯分析,他们对车辆内部的管理并非滴水不漏,尤其是在非高峰时段。”情报分析员汇报。
一个计划迅速成型:伪装成“安达物流”的车辆,将特制的侦察设备送入“静心苑”。
行动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完美复制“安达物流”的车辆标识、通行证和司机身份;二是侦察设备必须足够隐蔽,能够在不被对方安保系统察觉的情况下,收集足够多的信息。
第一点由老赵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伪造的证件和车辆天衣无缝。第二点,则落在了技术组和江雨身上。
技术组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一批最新研发的“纳米侦察蜂”。这些微型机器人仅有米粒大小,具备短距离飞行、爬行、吸附和光学迷彩能力,搭载了高灵敏度摄像头、麦克风、多种环境传感器(包括能量辐射探测),并能将数据通过加密的、极低功率的间断性信号传输回接收车。它们的能源来自高效微型电池,可持续工作数小时。
“难点在于如何释放和操控。”技术组负责人解释,“我们需要在车辆进入装卸区后,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时机和位置释放它们。并且,在地下环境中,信号传输会极大受阻,可能需要它们自主寻找信号中继点,或者我们冒险在更近的距离建立接收站。”
江雨闭目凝神,尝试将意识与体内的“结构”更深层次地连接。她对“静心苑”地下的那种感应虽然模糊,但大致的方向和“深度”感是存在的。她将自己的感知与建筑结构图、能源消耗数据以及电磁波动图谱进行叠加分析。
“这里,”她忽然睁开眼,指向模型上一个位于主建筑群下方,标注为“B3级设备层”的区域,“这里的能量反应最集中,屏蔽也最强。如果陆秉先的实验室真的存在,核心区域最有可能在这里。装卸区的货运电梯,有一条通道可以直达B2层,距离B3只有一层之隔。纳米蜂可以从电梯井的通风口潜入,向下渗透。”
计划就此确定。
两天后的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为行动提供了绝佳的掩护。雨水敲打着车窗,能见度降低,各种环境噪音也增加了。一辆与“安达物流”毫无二致的箱式货车,载着经过伪装的侦察设备和一名经验丰富的行动队员(伪装成司机),驶向了“静心苑”的大门。
老赵和江雨坐镇在距离“静心苑”两公里外的一辆伪装成工程车的指挥车内,紧盯着监控屏幕。技术组人员操作着复杂的设备,准备接收和处理即将传回的数据。
货车顺利通过门禁扫描。通行证和司机身份验证无误。车辆缓缓驶入内部道路,朝着位于建筑群后侧的装卸区驶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尸忆破案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尸忆破案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