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册报民生
洪武二年十一月末的开封奉天殿,没有寻常朝会的森严仪仗,案上却堆得满是 “带着烟火气的信物”—— 灵州送来的粗陶罐里,装着张福全老汉家新收的粟米,颗粒比去年饱满近半,罐底还压着张灌渠浇地的记工册;宁波递来的牛皮本上,画满渔民郑阿福手书的 “平安勾”,每道勾都对应一艘渔船的归航日志;敦煌的布包里裹着阿古拉的药材账,红笔标着 “甘草销江南百斤,雪莲入惠民医馆五十株”;最打眼的是张阿婆怀里的朱红名册,封皮磨出毛边,里面记着全国十二处粥铺的 “免费领取记录”,某页还沾着半粒青稞粉。
赵正没坐御座,反而搬了张木凳凑在案前,像在民生坊和工匠们商量活计般开口:“今日不看奏章,只认这些‘百姓账本’。周老栓,你先说说灵州的粟米,咋能长这么好?”
周老栓搓着手上前,从陶罐里抓出把粟米凑到灯前:“陛下您看,这米饱满,是因为灌渠扩了三里,桑苗还护着田埂不漏水。俺们按苏大人的法子,桑树下种豆,一亩地多收两斗粮。张福全老汉说,今年能给娃娶媳妇了,特意让俺多带些米来,让您尝尝‘安稳日子的味道’。”
话音刚落,郑阿福就捧着牛皮本挤过来,指着页上密密麻麻的勾:“陛下,宁波水师护航后,俺们渔民再没遇过倭寇。这本子上的勾,是每次渔船归航时画的,上个月三十艘船,三十个勾,连最小的渔船都平安回来了!渔民们还攒了些干贝,让俺带来给将士们补身子。”
阿古拉跟着展开药材账,指着眼红的数字:“敦煌民生坊的药材铺开了月余,中原商队来进货的比去年多了三成。西域的牧民听说大明医馆收雪莲,都愿意赶着驼队来通商 —— 商路通了,牧民能换粮,中原能得药,这才是真的‘两便’。”
张阿婆这时翻开朱红名册,指着某页的 “灵州流民李二”:“这李二去年还在讨饭,今年在民生坊学了修犁的手艺,上个月领粥时还塞给俺半袋粟米,说‘阿婆当年给俺粥,如今俺能养自己了’。陛下您看,这册子里的名字,好多都从‘领粥人’变成了‘送粮人’。”
正说着,慕容芷匆匆进来,手里攥着张揉皱的纸条:“陛下,旧党余孽在城外散布谣言,说‘新政耗空国库,明年要加征粮税’,已有几户农户来皇城司打听。”
赵正没动怒,反而指着案上的信物笑了:“谣言怕啥?咱们有实打实的账本。慕容芷,你让人把漕渠维护银、民生坊开支、惠民医馆药材钱,都刻在皇城门口的石碑上,再把灵州的粟米、宁波的干贝摆去碑前,让百姓自己看 —— 国库的钱花在哪,百姓得了啥好处,比说一千句官话都管用。”
次日清晨,皇城门口的 “民生明细碑” 前就围满了百姓。有人摸着碑上 “民生坊用银三千两,省旧制仪仗银一万五” 的刻字,有人捧着灵州的粟米感叹 “这就是新政养出来的粮”,还有孩童指着郑阿福的归航日志,缠着大人讲 “水师护渔船” 的故事。先前造谣的旧党子弟混在人群里,见百姓个个信服,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暮色降临时,张阿婆的粥铺伙计推着车来碑前送热粥,百姓们边喝粥边议论:“朝廷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咱还有啥不放心的?” 赵正站在宫墙上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苏琬琬道:“你看,民心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一碗粥、一把米、一本平安账,一点点攒出来的。”
(第三百二十八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雪月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