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船坞惊雷
宁波造船厂内,春寒还没散尽,却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李木匠光着膀子,手里攥着一把磨得锃亮的刨子,正对着一块南洋柚木发力 —— 木花飞溅间,柚木的纹理渐渐露出,带着海风的湿润气息。
他脚下的地面,散落着几张泛黄的草图,最上面一张,是赵政亲笔绘制的 “洪武级” 战列舰图样,上面用朱笔标注着 “铁肋木壳、双层炮甲板、水密隔舱”,边角还留着修改的痕迹,是昨夜赵政连夜增补的 “踏车联动装置”。
“李师傅,这铁肋和木壳咋拼接啊?” 年轻工匠王小二捧着一块灵州产的熟铁,满脸困惑。那熟铁是灵州铁矿改良工艺后产出的,比普通铁器坚韧三成,却也更难与木材贴合 —— 前六卷造 “大明舰” 时,只用过铁皮包裹船舷,从未试过用铁肋支撑整个船体。
李木匠直起身,抹了把额角的汗,接过熟铁放在柚木旁比对:“你忘了咱们改‘破礁锤’时用的‘榫卯包铁’法?把铁肋凿出榫头,木壳开榫眼,再用王老铁新打的铁皮铆钉固定,保证海水泡不烂、风浪冲不散。” 他说着,从工具箱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模型 —— 是用去年造大明舰剩下的木料做的,铁肋与木壳的衔接处,还能看到清晰的榫卯结构,“你看,就按这个来,每道榫头都要比木壳深半寸,铆钉间距不能超过三寸。”
王小二恍然大悟,抱着模型跑去给其他工匠看。李木匠则捡起赵政的草图,指尖划过 “双层炮甲板” 的标注,忽然想起洪武二年战船成军时的场景 —— 那时他还在为船底的尖形设计发愁,郑阿福带着渔民来支招,说 “船底尖点能避暗礁,就像咱们捕鱼的小船一样”;如今要造更大的战列舰,赵政的图纸里竟也藏着 “民生智慧”,比如水密隔舱的划分,和江南农户的粮仓隔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师傅,萨大人来了!” 船厂门口传来呼喊,李木匠抬头,就见萨琳娜骑着马赶来,身后跟着几个西域商队的伙计,每人手里都扛着一卷帆布。萨琳娜翻身下马,走到李木匠身边,指着帆布笑道:“这是从波斯运来的‘刀枪布’,浸过桐油,既能挡箭,又能防海水腐蚀,你看看能不能用来做船帆。”
李木匠接过帆布,用指甲掐了掐,又凑到鼻尖闻了闻,眼里亮了起来:“好东西!比江南的帆布结实多了,做船帆能抗住东海的大风!萨大人,这布够不够?十艘战列舰,每艘要三张主帆,还得备着修补的料子。”
“放心,后续还有三船在路上。” 萨琳娜递过一份货单,上面记着 “波斯帆布两百匹、南洋柚木五十根、铜料三十吨”,“这是苏大人让我给你带的,她还说,灵州的铁矿已经开始赶制炮架,下个月就能运到。”
正说着,郑阿福带着十几个渔民扛着测深木走来,木头上还沾着海水的湿气。“李师傅,萨大人,俺们来帮着试船!” 郑阿福把测深木放在地上,指着不远处刚完工的一艘战列舰模型,“俺们按您的吩咐,测了港外的洋流,这船的吃水深正好能过暗礁区,就是船尾的踏车,俺们觉得还能再改改 —— 多加个齿轮,能省三成力气,将士们长时间踩也不累。”
李木匠眼睛一亮,拉着郑阿福蹲在模型旁,用树枝在地上画草图:“你说的是‘省力齿轮’?俺们造大明舰时试过,就是没敢多用,怕不结实。你们渔民经常用踏车摇船,肯定懂这个,快给俺说说咋改。”
郑阿福蹲下来,接过树枝画了个简单的齿轮结构:“俺们捕鱼的小船,踏车都加了这东西,比如这样,大齿轮带小齿轮,踩起来轻得很。要是战列舰的踏车也加,无风的时候,船速还能再快一成。”
萨琳娜看着两人讨论得热火朝天,忽然想起东征誓师时,郑阿福说 “俺们渔民愿为舰队引路” 的场景 —— 那时他眼里的坚定,和现在一模一样。这些渔民,大多有亲人被倭寇杀害,有的丢了渔船,有的没了家,东征对他们来说,不是遥远的战争,是家门口的复仇,是为了能重新安稳地出海捕鱼。
“李师傅,有个波斯来的船匠想见您。” 一个伙计跑过来禀报,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他说…… 他说您的设计有问题,双层炮甲板会让船身太重,容易翻。”
李木匠皱了皱眉,起身道:“让他来。”
不一会儿,一个高鼻梁、深眼窝的波斯人跟着伙计走来,手里拿着一张船图纸,上面画着西洋帆船的结构。“尊敬的工匠大师,我是波斯船匠哈桑。” 他操着生硬的汉话,指着李木匠的战列舰模型,“双层炮甲板会增加船的重量,尤其是在风浪大的时候,船身会不稳定,容易侧翻。我们西洋的战船,最多只有一层炮甲板,这是经过实战验证的。”
李木匠没生气,反而笑着把哈桑带到大明舰的残骸旁 —— 那是宁波港之战时被倭寇击伤的一艘战船,后来被拖回船厂当教具。“哈桑师傅,你看这船。” 李木匠指着船身的水密隔舱,“我们的船有十二道水密隔舱,就算有一两处进水,也不会沉。而且,我们的船底是尖形的,能更好地破浪,船舷用铁皮包裹,既防撞击,又能增加稳定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雪月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