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潘港的海风,第一次带着新生的气息拂过这片古老的土地。咸腥依旧,却似乎少了几分血腥的粘稠,多了几分开阔的清爽。库库尔坎金字塔顶那场石破天惊的算法革命,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扩散、重塑着玛雅文明的肌理。废除活祭的君王谕令,如同锋利的黑曜石刀,斩断了缠绕在神权柱上最野蛮的藤蔓。取而代之的,是在港口附近一片开阔高地上拔地而起的新图腾——帕伦克-科潘联合天文台。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易道”——周鸣所倡导的融合东西方智慧的数学之道——的具象化身。它摒弃了金字塔那种以高度和压迫感彰显神威的形式,转而追求实用与精确。主体结构借鉴了帕伦克“星辰之屋”的观测竖井理念,但规模更大,结构更精巧。巨大的方形基座由切割工整的石灰岩砌成,基座中央,是一个深邃的、直径近三丈的圆形竖井,井壁光滑如镜,镶嵌着用于反射和聚焦星光的打磨黑曜石板。竖井并非完全垂直,而是依据科潘的纬度,精确倾斜了一个角度,使其轴线正对天球北极。
竖井顶部,覆盖着一个可旋转的、由坚韧木框架和半透明海龟板拼接的巨大穹顶。穹顶并非封闭,而是开有数十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天窗孔洞,每个孔洞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用于在特定时间引导特定的星辰(如昴星团、天狼星、心宿二)或太阳、月亮的光线投射到井底。这些孔洞的设计,融合了玛雅祭司千年积累的观测经验。
而竖井底部,才是真正体现“浑天-玛雅”融合精髓的核心!这里没有血腥的石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用远航船队带来的吴越青铜与玛雅黑曜石共同铸造的精密仪器基盘——浑天-玛雅联合观测仪。
基盘中央,是一个直径五尺的青铜浑象(天球仪),表面阴刻着融合了东方二十八宿与玛雅主要星座的星图,黄道、赤道、天极等关键坐标线清晰标注。浑象并非固定,而是通过一套精巧的、由大小青铜齿轮和黑曜石轴承构成的传动系统,与竖井穹顶的旋转机构联动。穹顶旋转对应天球周日运动,浑象则模拟行星在黄道上的运行。
环绕浑象的,是一个巨大的、镶嵌在黑色玄武岩基座上的玛雅风格黄道刻度环。刻度环由黑曜石片拼接而成,边缘阴刻着极其细密的玛雅数字和角度刻度(采用360度分划,融合了东西方理念),精度远超以往任何观测工具。在刻度环的关键节点(如春分点、冬至点、金星轨道交点)位置,留有微小的凹槽。
此刻,联合天文台内部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石尘、青铜、油脂和新鲜木料的气息。巨大的竖井如同通往星海的隧道,顶端穹顶透下的天光在井壁上投下变幻的光斑。基盘周围,肃立着二十余人。他们中有穿着朴素棉袍、眼神锐利的玛雅祭司(新成立的算学祭司团成员),有来自帕伦克、带着敬畏与求知欲的学者,还有几位经过挑选、掌握初步航海测绘技术的吴越舟师。伊察姆纳作为算学祭司团首席,穿着崭新的、绣有算筹和星辰图案的祭司袍,站在周鸣身侧,眼神中充满了激动与责任。
周鸣站在那巨大的联合观测仪旁,手指拂过冰冷而精密的青铜与黑曜石表面。他手中托着那块温润的二十八宿星图玉盘。玉盘在竖井天光下流转着内敛的光华。
“诸位,”周鸣的声音在空旷的竖井中清晰回荡,带着一种洞悉规律的平静力量,“此仪,非为膜拜,而为洞察。星辰之语,非神谕莫测,乃数理昭彰。今日,授尔等‘听星’之术。”
他开始了细致的讲解与演示。
1.基准校准:
他示意两名玛雅祭司转动竖井旁巨大的木制绞盘。随着绳索的吱嘎声,穹顶缓缓旋转,直至一个特定形状(模仿北斗斗柄)的孔洞对准正北方位。
同时,他指挥吴越舟师操作青铜浑象下方的齿轮组,调整浑象的赤道面倾角,使其与竖井轴线(指向北极)匹配。
“此为定极,”周鸣解释,“如同舟行大海,需定罗经之北。”
2.日影定纬:
正午时分,一道耀眼的阳光透过穹顶专门用于太阳观测的狭长孔洞,如同一柄光剑直射井底,精准地落在黄道刻度环上一个标记着“赤道”的凹槽附近。
周鸣将二十八宿玉盘小心地放置在基盘中心一个微微凹陷的圆形区域(与帕伦克石碑基座类似)。玉盘边缘的刻度与基盘边缘的刻痕并不完全吻合,存在细微偏差,周鸣默默记下。
阳光透过玉盘中央的水晶凸起,在浑象表面投射出一个小小的、边缘锐利的光斑。周鸣调整浑象的旋转角度,使光斑恰好落在浑象赤道线上。“此光斑落于赤道,此刻便是此地春分或秋分正午。”他结合玉盘投射和日影长度,快速心算,得出科潘的精确纬度,与航海记录比对。
3.星辰定位与黄赤转换:
入夜,星辰显现。周鸣转动穹顶,将开有昴星团(玛雅称“蜂巢”)对应孔洞的区域对准西方夜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