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林,洒在刘家堡西侧新开垦的梯田上。层层叠叠的田垄沿着山坡延伸,像一道道凝固的波浪,田地里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腥气,几名农夫正弯腰点播麦种,粗糙的手将种子均匀地撒进沟里,再用锄头轻轻覆土。不远处的山谷中,一条新挖的水渠蜿蜒向前,清澈的溪水顺着渠槽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几名联军士兵正和百姓一起,用石块加固渠岸,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泥土里,晕开一小片湿痕。
这是联盟整合后的首次大规模屯田。刘江推行“战时集中,闲时屯垦”政策后,各山寨的精锐战兵在每日训练之余,全部投入开垦;非战时期的自卫力量和百姓更是全员参与,短短一个月内,便在刘家堡周边及各山寨安全区域,开垦出近千亩梯田和山谷农田。
“王主事,这片梯田的麦种都播完了,接下来就能等着出苗了!”一名老农直起身,捶了捶酸痛的腰,对着不远处拿着账簿的王启年喊道。
王启年快步走过来,低头查看田垄,确认种子覆盖均匀,才点点头,在账簿上记下:“好,记上,西坡三号梯田,麦种点播完毕,预计来年四月收割。”他的脸上满是疲惫,却难掩欣慰,作为民政司主事,他最清楚粮食对联盟的重要性,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就是联盟活下去的希望。
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刘江和民政司经过反复商议,制定了“主辅结合”的种植计划:梯田主要种植粟、麦等耐旱、高产的主食,保障基本口粮;山谷水源充足的区域,除了种植水稻,还扩大了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的种植面积,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同时,组织老农总结经验,推广“轮作”“堆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试图提高产量。
“李大叔,这堆肥一定要均匀撒开,不然地力不均,麦子长不好!”一名农技人员对着正在施肥的老农喊道。老农点点头,将腐熟的秸秆和牲畜粪便混合的肥料,小心翼翼地撒在田垄上。战乱后,牲畜数量锐减,肥料短缺,百姓们便收集秸秆、落叶,甚至挖取河泥,千方百计改良贫瘠的山地土壤。
然而,现实的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加严峻。
王启年走到一处梯田边缘,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攥了攥,泥土很快散开,颗粒粗糙,夹杂着不少碎石。他眉头紧锁,轻轻叹了口气——这片山地看似广阔,实则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即便是精心改良,预计亩产也不足百斤,远低于平原地区。
“王主事,俺们尽力了,可这地实在太贫瘠,怕是收不了多少粮食。”旁边的老农看着他的神色,低声道,语气里满是无奈。
王启年点点头,没有说话。他心里清楚,这不是农夫们不尽力,而是自然条件的限制。联盟下辖的十二座山寨,大多依山而建,可耕种的平地极少,只能开垦山地梯田,产量天生受限。
更让人头疼的是农具和耕牛的短缺。孙小宝带着工匠坊日夜赶工,打造了百余件锄头、犁铧,却依旧杯水车薪。许多农夫只能用简陋的木犁,甚至直接用手挖地;耕牛更是稀缺,整个联盟只剩不到三十头,大多集中在刘家堡周边,各山寨的农夫们只能几户合用一头牛,更多的时候,是靠人力拉犁,效率低下,人人累得筋疲力尽。
“孙师傅,能不能再赶制一批犁铧?各山寨都催得紧,没有农具,屯田根本推进不动!”王启年找到正在工匠坊打铁的孙小宝,焦急地问道。
孙小宝擦了把脸上的汗水,指着炉边堆积的铁料,苦笑道:“王主事,不是俺不赶,是铁料不够啊!之前的铁料都用来修武器、筑防御了,剩下的这点,勉强够打造农具,可耕牛没有,就算有犁铧,也没用啊!”
王启年看着堆积如山的木柴和有限的铁料,心中满是沉重。农具可以慢慢打造,可耕牛的短缺,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没有耕牛,仅靠人力,想要开垦更多土地,提高产量,难如登天。
更大的威胁,来自外部的骚扰。
午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不好了!有小股鞑子骑兵骚扰东坡梯田!”一名侦查兵策马狂奔而来,高声喊道。
正在组织百姓灌溉的联军小队长立刻吹响号角,二十余名联军士兵迅速集结,拿起武器,朝着东坡梯田冲去。东坡梯田里,几名农夫吓得四处逃窜,十几名清军骑兵正挥舞着长刀,肆意砍杀,烧毁田垄,破坏水渠。
“杀!”联军士兵怒吼着冲上去,与清军骑兵展开厮杀。清军骑兵人数虽少,却马术精湛,装备精良,联军士兵依托梯田的地形顽强抵抗,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才将清军骑兵击退。
可梯田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刚播下的麦种被马蹄践踏,水渠被砍断,溪水漫溢,淹没了大片田地。农夫们看着被毁的梯田,眼中满是绝望,有的甚至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骚扰了!”小队长带着士兵清理战场,对着赶来的王启年咬牙道,“鞑子虽然退走了主力,却留下不少小股骑兵,专门骚扰屯田和运输线路,还有周边的土匪,也趁机作乱,我们分身乏术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铁院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铁院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