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军大营外的官道上,忽然扬起一阵尘土。十余辆马车簇拥着一面明黄色的“钦命”大旗,在百名南明士兵的护卫下缓缓驶来——这是弘光朝廷派来的使者团,为首者是内阁学士钱益谦,一身绯色官袍,头戴乌纱帽,脸上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倨傲,仿佛不是来江北“商议”,而是来宣读圣旨的。
“复国军大都督赵罗,接旨!” 马车刚在营寨辕门外停下,钱益谦就捧着一卷明黄色诏书,迈着方步走出,身后的随从立刻高喊,声音穿透营寨的辕门,试图先声夺人。可营寨里却静悄悄的,只有几名哨兵握着步枪站在两侧,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们,既没有如南明使者预想的那般“跪地接旨”,也没有过分的敌意,这种平静反而让钱益谦心里咯噔一下,脚步下意识顿了顿。
片刻后,赵罗才带着赵虎等将领走出营寨。他没穿戎装,只着一身青色常服,腰间系着普通的布带,若非身后将领们的军装透着肃杀,乍一看竟像个乡间儒生。“钱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 赵罗拱手为礼,语气平淡,既没有称“下官”,也没有提“接旨”,只把对方当作普通来客。
钱益谦脸色微沉,却也知道此刻不是计较的时候——他此行的任务是“招安”复国军,若一上来就闹僵,反而不好收场。他清了清嗓子,展开诏书,拉长语调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淮泗赵罗,虽起于草莽,然屡抗清军,尚有忠义之心。今封尔为‘安北伯’,节制淮泗军务,即刻率部接受朝廷调遣,供应粮饷助剿流寇,钦此。”
诏书念完,营寨里一片寂静。钱益谦以为复国军会欢呼谢恩,却没料到几名年轻将领当场变了脸色。“什么安北伯?不过是个虚衔!” 一名少壮派将领忍不住低声骂道,“还要我们供粮饷?南明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也敢来打我们的主意!” 旁边几名原明军出身的将领却有些心动,拉了拉同伴的衣袖:“好歹是朝廷册封,有了正统名分,日后行事也名正言顺些。” 两种声音在队伍里悄悄交织,连空气都透着几分微妙。
赵罗却像没听见似的,伸手接过诏书,随手递给身边的亲兵,既没有跪地谢恩,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只笑着对钱益谦说:“钱大人一路劳顿,先入营歇息。至于诏书所言,天下纷扰,如今当以抗清为重,其他事,不妨慢慢商议。”
这话软中带硬,既给了南明台阶,又没接下“招安”的套。钱益谦心里憋着气,却只能跟着赵罗走进营寨。刚入营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了一下——营寨里的道路铺得平整,两侧的帐篷排列整齐,士兵们正在操练场上训练,队列严整,喊杀声震耳欲聋,没有半分“流寇”的散漫。更让他意外的是,营寨里竟有专门的伙房和医帐,伙房飘着饭菜香,医帐外的士兵正有序换药,比起南明军营里的混乱,这里俨然是另一番景象。
接下来的几日,赵罗没再提诏书的事,只安排人带着使者团“参观”。第一站是操练场,钱益谦站在高台上,看着淮上师的士兵进行齐射演练——两百名士兵端着后装步枪,听着口令同时举枪、射击,子弹精准地击中百米外的靶心,连硝烟都散得格外整齐。“这……这是什么枪?装弹竟如此之快?” 钱益谦身边的副手忍不住问道,他在南明军营里见惯了前装枪,装弹时需倒火药、塞弹丸,哪见过这般抬手就能射击的武器。
负责接待的军官淡淡一笑:“这是我军自制的后装步枪,用金属定装弹,比前装枪快三倍不止。” 说话间,另一队士兵正在进行刺刀训练,明晃晃的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士兵们踩着整齐的步伐,对着稻草人反复刺杀,动作干脆利落,眼里透着杀气。钱益谦看着这一幕,脸上的倨傲渐渐褪去——他忽然意识到,复国军早已不是当年那支可以随意拿捏的“草莽队伍”了。
第二站是兵工厂。当使者团走进工坊时,扑面而来的热气和“叮叮当当”的声响让他们愣在原地。水力冲压机正在运转,重锤落下,铜板瞬间变成弹壳雏形;几名工匠围着一台车床,正在打磨步枪枪管,车床转动间,铁屑飞溅;墙角的货架上,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金属定装弹和组装好的后装步枪,数量远超他们的预期。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造的?” 钱益谦指着货架上的武器,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没等军官回答,使者团里一名看似低阶的随员忽然走上前,蹲下身仔细观察弹壳——他穿着普通的青布袍,一直沉默寡言,此刻却伸手摸了摸弹壳的纹路,又拿起一枚放在耳边轻敲,眼神里透着专业的审视。“这弹壳壁厚均匀,底火位置精准,冲压工艺不简单。” 他低声自语,声音不大,却恰好被旁边的赵虎听到。
赵虎心里一动,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名随员——此人看起来二十多岁,眉眼间透着一股书卷气,却对火器如此熟悉,绝非普通随从。他悄悄给身边的士兵递了个眼色,士兵立刻会意,默默跟在随员身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