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名“军制研究猿”的男网友接话:“再说勋贵。开国之初,徐达、常遇春这些公爵侯爷,那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手握重兵,地位显赫。但勋贵集团最大的问题是——不可持续。”
他推了推眼镜,“战争不是天天有,和平时期,勋贵的军事价值下降。而且,爵位传承往往一代不如一代,纨绔子弟多,名将种子少。更重要的是,皇帝对军权极其敏感,不可能让某个勋贵家族长期掌控某一支核心军队。到了中后期,除了像戚继光这种特例(他还不是传统勋贵),勋贵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已经大不如前,更像是一种荣誉象征。”
朱及第插话道:“那太监呢?明朝太监权力也很大啊,像王振、刘瑾、魏忠贤……”
“太监权力再大,其根源也来自皇权。”历史喵喵立刻反驳,“太监是皇帝的家奴,他们的权力是皇权的延伸和异化。皇帝用他们来制衡文官,处理一些皇帝不想亲自出面或者文官体系难以处理的事情。但太监集团有几个致命弱点:第一,缺乏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士大夫阶层从心底鄙视他们;第二,极度依赖个别皇帝的宠信,一旦换皇帝或者失宠,瞬间垮台;第三,他们本身没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无法像文官那样形成稳定、持续的统治力量。他们是利器,也是双刃剑,很容易反噬,但归根结底,玩脱了责任还在皇帝身上。”
这时,一位网名“制度史观察”的网友缓缓开口,语气沉稳:“所以,对比下来,文官集团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第一,来源稳定且‘公正’。科举取士,理论上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给了文官集团巨大的社会基础和心理优势,他们代表的是‘天下公议’。”
“第二,掌握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他们读的是圣贤书,讲究的是孔孟之道,修齐治平。在道义上,他们天生站在高位,批评皇帝、指责勋贵、鄙夷太监,都显得理直气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们形成了一个极其完善、深入国家毛细血管的行政体系。”他强调道,“从中央的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到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整个国家的运转,依赖的是这套文官系统。征税、断案、教化、水利、工程建设……几乎所有具体事务,最终都要靠文官去执行。皇帝可以不理朝(如嘉靖、万历),但国家机器还在文官主导下维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
“宗室是寄生虫,勋贵是偶尔使用的利器,太监是皇帝的白手套,而文官……”历史喵喵总结道,“才是真正在管理这个国家的人。他们通过科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同年、同乡、师生关系结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通过掌握行政实务和舆论话语权,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甚至能绑架皇权的庞大力量。这不是一两个权臣的问题,这是制度性的力量。”
朱及第最后感叹:“所以,不是文官个人有多厉害,而是他们背后的这套体系太强大。皇帝想干事,离不开他们;想偷懒,更会被他们乘虚而入。大明中后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官天下’了。”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着后世之人如此冷静乃至冷酷地剖析着他建立的权力格局,脸色愈发阴沉。他亲手设计的,用以相互制衡的宗室、勋贵、文官、内侍体系,在后世竟然演变成文官一家独大?他攥紧了拳头,骨节发白。而分散在各自府邸的朱标、朱棣、徐达、李善长等人,听着这番分析,心中亦是波澜起伏,各有所思。文官集团那看似柔弱的笔杆子之下,竟蕴含着如此绵长而可怕的力量。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