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韵堂的晨雾裹着文渊阁的墨香,落在沈墨摊开的《地脉杂记》上。这是昨天从老馆长那里借来的孤本,书页泛黄如秋叶,昨夜灯下细读时,最后几页突然浮现出淡金色墨痕 —— 是天工坊 “四季守脉仪式” 的记载:“春守木、夏守火、秋守金、冬守土,四季脉气归总枢,方保地脉全年安”。
“砚枢组的周度监测报告出来了,四象地脉的能量指数都很稳定,但董老爷子说,按天工坊的规矩,总坛激活后要举行‘四季守脉仪式’,把四季的脉气汇入总枢,才能让地脉安稳一整年。” 董雅南推门进来,手中的竹篮里放着四个青瓷小碗,碗底分别刻着木、火、金、土的符号,“这是姑祖母特意烧制的‘脉气碗’,用来装各地脉节点的脉气,仪式得在秋分前完成,不然错过了节气,脉气就汇不拢了。”
沈墨指尖拂过《地脉杂记》的墨痕,上面标注着取脉气的地点:木脉气取自西郊柏谷的柏王,火脉气取自武英殿的火枢栓,金脉气取自宝蕴楼的鎏金铜枢,土脉气取自社稷坛的镇土鼎。每处取气都有讲究,需在辰时(7-9 点)取,此时脉气最盛,还得用对应的四象信物引导,才能保证脉气纯净。
“我们分两路走,能节省时间。” 沈墨将脉气碗分装在两个背包里,“我去西郊柏谷和宝蕴楼,取木脉气和金脉气;你去武英殿和社稷坛,取火脉气和土脉气,正午在文渊阁汇合,准备仪式。”
董雅南点头应下,抓起装着火、土脉气碗的背包,又想起什么,回头递过一个布包:“这里面是董三叔给的‘玉泉山泉水’,取脉气时滴两滴在碗里,能让脉气更稳定,别忘带了。”
沈墨驱车先去西郊柏谷。辰时的阳光正好穿过柏叶,在地面洒下细碎的光斑,柏王的根系旁还留着上次修复时的痕迹,探枢杖刚靠近树干,杖尖的柏叶纹就泛起鲜活的绿光。他将木脉气碗放在根系中央,滴入两滴玉泉山泉水,再取出青木符残片,注入星力 —— 符片的绿光顺着根系蔓延,柏王的枝叶轻轻晃动,一缕淡绿色的脉气缓缓飘出,落入碗中,像一缕凝结的晨雾。
“木脉气取到了。” 沈墨小心地盖上碗盖,碗身的木符符号亮起,将脉气牢牢锁在碗内。他抬头望了望柏谷的古柏群,枝叶在风中舒展,像是在目送他离开,心中突然想起董砚 —— 若他还在,或许会和自己一起,看着这满谷的生机,笑着说 “这才是地脉该有的样子”。
从柏谷赶到宝蕴楼时,辰时刚过一半。李师傅已在金器库房等候,鎏金铜枢放在铺着红布的展台上,铜器表面的符文泛着淡金色光。沈墨将金脉气碗放在铜枢旁,滴入泉水,再撒上少许鎏金砂 —— 砂粒遇脉气,化作一缕淡金色的雾气,缓缓汇入碗中,碗身的金符符号亮起,与铜枢的光纹产生共鸣。
“金脉气也成了。” 李师傅凑近看了看碗中的脉气,笑着说,“之前修复完铜枢,库房里的金器都亮了不少,现在又取了脉气,说不定今年冬天地脉会更暖。”
沈墨谢过李师傅,驱车赶回故宫,正午的阳光正好洒在文渊阁的琉璃瓦上。董雅南已在阁前等候,手中的两个脉气碗分别泛着淡红(火)和淡黄(土)的光,显然也顺利取到了脉气。老馆长和董老爷子站在阁内,案上摆着从妙峰山总坛带回的 “总枢引”—— 这是一根一尺长的青铜管,能将四季脉气导入总坛,完成守脉仪式。
“仪式开始吧,辰时取的脉气,正午汇最合适。” 董老爷子将总枢引放在案中央,四个脉气碗围绕青铜管摆放,“沈小子,你是星槎传人,得由你用星槎引引导脉气,我们帮你稳住碗中的脉气,别让它散了。”
沈墨点头,将星槎引举过头顶,注入星髓的能量 —— 杖身的五色光晕扩散开来,笼罩住四个脉气碗。他轻声念起《地脉杂记》中的守脉咒,声音与总枢引的嗡鸣声渐渐重合:“春木生、夏火明、秋金固、冬土宁,四季脉气归总枢,地脉永安宁……”
咒文声中,四个碗中的脉气缓缓升起,分别化作绿、红、金、黄四道光带,顺着总枢引向上流动,最终汇聚成一道五色光柱,直冲文渊阁的天窗,向妙峰山总坛的方向飞去。地灵石放在案上,金色光纹剧烈跳动,显示总坛的地脉能量正在快速增强,四象地脉的指数也同步上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状态。
“成了!” 老馆长激动地抚过《地脉杂记》,书页上的墨痕渐渐变淡,最后只留下 “四季守脉,地脉长安” 八个字,“这孤本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后就能好好保存在文渊阁了。”
沈墨放下星槎引,掌心还残留着脉气的温热。他看着案上的空碗,突然明白 “四季守脉” 的真正意义 —— 不是简单的仪式,是对每一季地脉的敬畏,是将日常的守护融入四季流转,让地脉与时光同行,与万物共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