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清淤塞,再补裂缝!” 沈墨用小铲子小心地挖开桥枢石上的淤塞 —— 泥沙混合着余烬,挖起来像松糕,董晓及时用簸箕接走,很快就清出一小堆。清理完 “固路” 面的符文,沈墨取出桥枢膏,用竹片蘸取少许,慢慢填进桥基的裂缝,每填一段都要用手指轻轻压平,让膏体与石基紧密贴合,不留空隙:“桥枢膏得填实,不然冬天结冰膨胀,还会裂。”
董晓看着沈墨补裂缝,突然说:“沈哥!我用探枢杖测了,桥枢石的能量指数升到 45% 了!清完淤塞果然有用!等下贴固桥符,肯定能到正常水平!”
沈墨点点头,将固桥符铺在桥枢石的 “固路” 面上,用几块小石子轻轻压住,再将星槎引放在符纸上,注入星力 —— 符纸的淡金色光纹顺着桥枢石蔓延,四方的符文同时亮起,“固路” 面的光纹尤其鲜亮,像一道金光顺着桥基扩散,原本松动的桥基渐渐稳定,用桥基稳定性仪测,数值从 28% 快速升到 68%,桥面的倾斜度也降到了 1.5 度,恢复到安全范围。
“该铺新砖了!” 老吴递过备用青砖,沈墨和董雅南一起,将青砖轻轻放在原来的位置,用桥枢膏填补砖缝,再用水平尺确认平整 —— 青砖与桥面完美贴合,踩上去再也没有 “咯吱” 声。董晓掏出探枢杖,贴在桥基旁,杖尖的光纹亮得刺眼:“能量指数 75%!完全正常了!桥基稳了!”
桥旁的烤肉季老板正好路过,看到警示带撤了,走上来踩了踩桥面,笑着说:“不晃了!这下好了,客人能放心过桥来吃烤肉了!我这就回去把炉膛捅开,保准烧得旺旺的!” 游客们也纷纷走上桥,有人靠在栏杆上拍照,有人指着远处的后海风景聊天,桥面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离开银锭桥时,夕阳已为桥面镀上一层金红,什刹海的水面泛着金光,桥影映在水里,像一块银色的锭子 —— 这就是 “银锭桥” 名字的由来。老吴送给三人每人一块小铜片,上面刻着银锭桥的简化图案:“这是我用当年修桥的铜钉熔了做的,留个纪念,明年春天你们再来,我请你们吃桥旁的糖炒栗子,热乎的!”
回到斫韵堂,沈墨将银锭桥枢的修复记录整理好,放在什刹海眼的修复资料旁。工作台前,星槎引、地灵石、桥基测斜仪整齐摆放,旁边放着那块小铜片,铜面上的桥影泛着淡淡的光,窗台上的桃核苗,小桃子已完全变成粉红色,果皮上的绒毛也淡了,像个熟透的小灯笼,就差摘下来尝一口。
他走到窗边,望着银锭桥的方向,夜色中的桥面泛着淡金色光,是桥枢石的能量在闪烁。星槎引的印记突然泛起淡绿色的光,指向银锭桥西侧的 “后海柳丛”—— 老吴说,那片柳丛下藏着天工坊的 “柳枢丛”,最近柳条黄得早,枝条也细了,显然是下一次守护的目标。
但沈墨并不着急,他看着桌上厚厚的修复记录,从什刹海眼到银锭桥枢,每一次修复都在 “稳住” 这片土地的脉络 —— 海眼的水、桥的基、地脉的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突然明白,银锭桥的意义不止是 “过人”,更是连接地脉与生活的 “纽带”,让走在桥上的人、桥旁的生意、周边的草木,都能借着地脉的稳,过得踏实、热闹。这份 “踏实”,就是地脉守护最实在的意义,也是传承下去的永恒分量。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