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韵堂的晨雾还没散,窗台上的桃核苗就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 —— 枝头那几颗泛粉的果子已经彻底熟透,果皮透着温润的胭脂红,风一吹,果子轻轻晃动,像是在催促着人们采摘。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比往常更亮,顺着窗沿漫到桌角的 “丰收宴邀请函” 上,邀请函是老鲁用毛笔写的,纸边还沾着点玉米粉,字里行间都透着股丰收的喜悦。沈墨刚把青苇荡的修复记录装订好,门外就传来了老周的声音,带着芦苇的清香:“沈师傅!我来接你们去通济渠!老鲁的玉米饼都快烙好了!”
推开门,老周正站在院门口,手里推着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两个芦苇编的小筐,筐里装着刚摘的莲蓬和菱角,“昨天我和老鲁忙到半夜,把宴会场子搭在蓄脉库旁的空地上,用玉米杆围了圈,还挂了红灯笼,跟过年似的!老何也说要早点去,给大家炖泉水白菜,说那白菜喝了水源泉的水,比肉还香!”
董晓早就背着装满桃干的小背包站在门口,背包上还挂着老周送的芦苇小风车,“周叔!我们快走吧!我还想帮老鲁烙玉米饼呢!上次尝过一次,太好吃了,这次我要学两手!”
董雅南则提着一个相机包,里面装着要记录丰收宴的相机,“我要把大家的笑脸都拍下来,做成相册,以后想起来就能看。对了,老金说要带蓄脉库的脉气酒,让大家尝尝‘地脉酿的酒’是什么味道。”
四人骑着车向通济渠出发,晨雾中的乡村渐渐苏醒 —— 路边的玉米地泛着金黄,村民们扛着锄头往宴会场子走,手里还提着自家的收成:有的拎着一篮鸡蛋,有的抱着一捆青菜,还有小孩举着刚掰的嫩玉米,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快到蓄脉库时,远远就能看到那片热闹的空地:玉米杆围成的篱笆上挂着红灯笼,空地中央摆着几张拼起来的木桌,老鲁正站在灶台旁烙玉米饼,金黄的饼子在锅里滋滋作响,香气飘出老远。
“沈师傅!你们可来了!” 老鲁看到四人,立刻放下手里的锅铲,脸上的汗珠都顾不上擦,“玉米饼刚烙好一笼,快尝尝!还是热的!” 他从蒸笼里拿出一张饼,递到沈墨手里,饼皮金黄酥脆,咬一口满是玉米的香甜,还带着点蓄脉库水的清润。
老何正蹲在旁边的小灶旁炖白菜,锅里的泉水冒着热气,白菜叶在锅里翻滚,“沈师傅!这白菜是我在水源泉边种的,天天浇泉水,你看这叶子多绿!等下炖好了,你们一定要多吃点!”
不一会儿,村民们就陆续到齐了。通济渠的村民带着玉米粉、小米、新摘的豆子;玉河故道的村民则带来了汇水湾的芦苇编、古渡口的桃木小摆件,还有尾水闸渔民刚捞的鲜鱼;连文物局的老张都来了,手里提着一个装满文物模型的盒子,“我给孩子们带了古导流闸和系船柱的模型,让他们也了解了解老物件的故事。”
宴会场子渐渐热闹起来。男人们忙着搭灶台、搬桌子,女人们则围在一起洗菜、切肉,孩子们拿着风车在玉米杆篱笆间追逐打闹,老人们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晒着太阳聊天,手里还攥着没下完的象棋。董晓跟着老鲁在灶台旁烙玉米饼,虽然一开始烙糊了几张,但很快就掌握了技巧,金黄的饼子一张接一张地出锅,引得村民们连连称赞:“晓丫头真厉害!第一次烙就这么好!”
董雅南则拿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梭,拍下老鲁烙饼的专注、老何炖菜的笑容、孩子们追逐的身影,还有村民们互相分享收成的热闹场景。她走到蓄脉库边,拍下库水泛着的淡蓝光,还有岸边晒着的玉米,照片里的色彩鲜艳而温暖,像一幅鲜活的乡村丰收图。
中午时分,丰收宴正式开席。木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泉水炖白菜、玉米饼、清蒸鲜鱼、小米粥、炒豆子,还有老金带来的脉气酒,酒瓶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 “蓄脉库水酿”。村民们围坐在桌旁,举杯欢庆,老鲁站起来,端着酒杯大声说:“今天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能吃上这么香的饭,全靠沈师傅、董姐、晓丫头!是他们修好了我们的渠、我们的泉、我们的闸,让地脉活了,让我们的日子也活了!我敬他们一杯!”
村民们纷纷站起来,举杯向沈墨三人敬酒,“谢谢沈师傅!”“谢谢董姐!”“谢谢晓丫头!” 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而真诚。沈墨端着酒杯,心里满是温暖:“其实我们没做什么,真正的功劳是大家,是大家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我们的地脉。这杯酒,我们一起敬这片土地,敬所有的守护者!”
酒过三巡,村民们开始表演节目。老周带着汇水湾的村民编芦苇席,手指翻飞间,金黄的芦苇就变成了带着花纹的席子;老何唱着乡村小调,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则拿着老张送的模型,在空地上模仿修复节点的场景,“我是沈师傅!我来修系船柱!”“我是董姐!我来测脉气!” 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