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青衣江湾彻底被盛夏的绿意包裹。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拉链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江湾青少年生态钓鱼夏令营手册”——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盛夏生态图,荷叶田田的池塘边,孩子们正在观察鱼类,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在钓鱼中认识生态,在实践中学会守护”。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夏令营学员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生态观察桶”—— 桶身是透明的塑料材质,侧面贴着鱼类图鉴和水草标签,方便学员观察水生生物。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学员手册!我按年龄分了‘生态探索组’(8-10 岁)和‘钓技实践组’(11-13 岁),‘生态探索组’学鱼类识别和水草养护,‘钓技实践组’学盛夏生态钓法,晚上还安排了‘江湾生态故事会’,让老钓友给孩子们讲江湾的变迁!”
陈守义接过学员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生态探索组” 的课程表上,小满用漫画画了 “鱼类解剖观察”“水草光合作用实验” 的步骤,每个实验都标注着 “安全提示”,比如 “解剖用的剪刀要钝头款”“实验时要戴手套”;“钓技实践组” 则详细写了 “盛夏浅滩钓鲫技巧”“生态饵料制作”,还附了钓位选择示意图,标注着 “远离荷叶密集区,避免挂底”;手册最后一页是 “生态观察记录表”,留了空白让学员记录每天观察到的鱼类、水草和水质变化,细节处满是对青少年安全与成长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夏令营开营和跨社区生态饵料大赛都在江湾的荷叶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绿豆百合粥’,说是盛夏喝着解暑,还能给孩子们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生态观察桶晃了晃,“我还准备了‘生态饵料研发大赛’规则,要求参赛选手用天然食材制作饵料,不能加化学添加剂,赢的配方能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盛夏专题,还能获得‘江湾生态饵料大师’称号!一会儿开营仪式后,咱们先组织孩子们做‘鱼类识别小课堂’,再开始饵料大赛!”
两人踩着沾露的石板路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像一幅鲜活的水墨画。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蝉鸣从枝头传来,与江水流动的 “哗哗” 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荷叶塘里的荷花已经绽放,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江面上的渔船比春天多了些,船桨划开水面,留下一道道长长的水痕,慢慢扩散开来,又渐渐消失在远处。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叶塘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夏令营教学台”,用木板拼成的平台上铺着绿色的防水布,上面摆着生态观察桶、鱼类标本、水草幼苗等教具,旁边还挂着一块小黑板,写着 “盛夏生态核心:保护与平衡”;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大赛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饵料盒、电子秤、量杯和天然食材,有玉米、麦麸、红薯、蜂蜜,旁边还立着块牌子:“生态饵料研发大赛,天然才是最好的”;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生态观察区”,用绳子围出一片浅水区,里面放着放大镜、捞网、水质检测试纸,还贴了 “鱼类识别指南”,标注着江湾常见的鲫鱼、鲤鱼、草鱼的特征;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酸梅汤,正给帮忙的钓友们递杯子,竹篮上贴着纸条:“解暑酸梅汤,学习有劲头”。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黑板擦,迎上来接过学员手册,“就等你们的课程表和大赛规则了,昨天其他社区的参赛选手都在问饵料大赛的要求,一会儿咱们先开营,再分组活动,保证让孩子们和选手们都有收获!”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绿豆百合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生态探索组’我来带,教孩子们认识鱼类;‘钓技实践组’你带,教他们做生态饵料;王奶奶负责生态观察区,要是孩子们有不认识的水草,她最清楚。”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生态饵料研发大赛” 规则,分给负责组织比赛的钓友:“张爷爷,您负责比赛的公平性,检查选手的食材有没有添加剂;刘姐(社区主任),您负责统计分数,邀请三个社区的代表当评委;王师傅,您给孩子们准备点小零食,要是他们饿了,随时能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