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七点半,参加活动的人员陆续赶来 —— 五个社区的观测队员、饵料优化员、张教授团队、周边学校的二十位老师,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居民,一共来了一百多人。观测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 “江湾生态观测员” 徽章,有的拿着数据记录本,有的整理展板,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老师们则围着饵料区和成果展,好奇地查看观测数据和学生作品,偶尔向社区代表提问;居民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拍照,偶尔还会讨论盛夏的观测趣事,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参与者发了总结报告和成果展导览图;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老师们参观场地,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一起复盘盛夏的生态观测数据,学习夏季生态饵料的制作方法,还要看孩子们的研学成果,最后讨论如何把江湾的生态经验带进学校,让更多孩子爱上自然、守护生态。”
上午八点整,江湾初秋生态观测总结与跨社区研学成果展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依次推进。
第一环节:盛夏生态观测数据复盘会(张教授主持)
张教授拿着数据汇总表,站在投影幕前,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盛夏观测的核心数据图表:“各位老师、各位观测队员,今天咱们先复盘盛夏的生态观测数据。首先看荷花 - 鱼类共生数据 —— 盛花期每平方米水面 50 粒花粉,能吸引 15-20 条鲫鱼,鱼类聚集数量比其他时段多 30%,这说明荷花花粉是鲫鱼夏季的重要食物来源,两者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投影幕上切换到荷叶残体降解数据:“再看荷叶残体的降解情况 ——5 克重的残体 24 小时内降解 3 克,降解过程中水质 PH 值始终保持在 7.0-7.2 之间,没有污染迹象,反而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这证明荷花塘有很强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各社区的观测组长依次汇报本组数据:
东社区组(陈守义):重点汇报了花粉密度与鱼类聚集的关联数据,“我们发现,上午 9:00-11:00 是花粉散落高峰,也是鱼类觅食高峰,这两个时段的重合度达 80%,说明鱼类对花粉的觅食需求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以后可以根据这个规律调整观测和钓鱼时间。”
西社区组(老张):汇报了荷叶残体降解对水质的影响,“我们在不同水深放置残体,发现浅水区(1 米深)的残体降解速度比深水区(2 米深)快 20%,这是因为浅水区光照充足,微生物活性高,以后做残体清理可以优先处理深水区,减少人工干预。”
南社区组(李姐):汇报了荷花生长阶段与鱼类活动的关联,“盛花期荷花周围目标鱼(鲫鱼、鲤鱼)占比 80%,杂鱼占比 20%;凋谢期目标鱼占比 50%,杂鱼占比 50%,这对饵料研发很有意义 —— 盛花期可以多用花粉,凋谢期要减少花粉,避免吸引杂鱼。”
北社区组(赵叔):汇报了水鸟与荷花 - 鱼类的三角共生关系,“我们记录到 3 只白鹭每天捕食 2-3 条小鲫鱼,同时会碰落 10-15 粒花粉,间接增加花粉散落密度,吸引更多鱼类,这种‘捕食 - 促进’的平衡,让荷花塘的生态系统更稳定,以后要保护水鸟栖息地,维持这种平衡。”
中社区组(孙姨):汇报了夜间鱼类行为数据,“夜间鱼类主要在荷叶根附近休息,活动频率比白天低 60%,且多为单独活动,没有集群现象,这提示我们夜间观测要重点关注荷叶根区域,同时避免强光惊扰鱼类休息。”
老师们听得认真,不时举手提问。来自市实验小学的刘老师问:“张教授,这些数据能不能用于小学科学课?比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与动物共生关系。”
张教授笑着点头:“完全可以!江湾的观测数据很贴近生活,比如荷花花粉吸引鲫鱼,就像校园里的蜜蜂采蜜传播花粉,都是共生关系。我们可以和学校合作,开发‘校园生态观测’课程,让学生把江湾的经验用到校园里。”
数据复盘会最后,小满和张教授一起发布了《江湾盛夏生态观测白皮书》,汇总了所有观测数据、分析结论和应用建议,免费分发给各社区和学校。王科长接过白皮书,激动地说:“这份白皮书是咱们区生态教育的宝贵资料,以后要作为学校科学课的补充教材,让更多学生了解生态、参与生态保护!”
第二环节:夏季生态饵料推广会(赵叔牵头)
上午十点半,饵料推广会在观景平台的西侧举行。赵叔拿着夏季生态饵料的成品,站在演示台前:“各位老师、各位钓友,今天咱们推广的夏季生态饵料,是在春季配方基础上优化的,有两个核心改进:一是加了莲子粉,提高高温稳定性,32℃下 2 小时不融化;二是加了荷花花粉,延长诱鱼时间,能持续 4 小时吸引目标鱼,而且 24 小时内完全降解,不污染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