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大自然泼了一桶浓绿的颜料。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槐花的甜香混着江水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石板路沾着晨露,踩上去泛起细碎的水光。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调试的 “跨区域研学观测套装”—— 包含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鱼类洄游对比记录表、数据上传终端,还有一本《江湾跨区域研学实践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与周边城市水域的对比示意图,旁注 “以数据为桥,连起不同水域的生态之美”。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首届跨区域生态研学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研学营纪念徽章”—— 徽章是圆形的,正面刻着江湾与邻市湖泊的联动图案,背面写着 “生态研学小使者”,系着的浅绿色绒绳在风里轻轻飘。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布置研学场地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研学营手册!今天咱们联合邻市的 3 个社区、2 所学校,开展‘鱼类洄游跨区域对比观测’,还要上线江湾生态数据平台,把全年的观测数据开放给联盟成员,最后落地 3 节标准化研学课程,让江湾模式真正能用、好用!”
陈守义接过研学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详细划分了 “跨区域观测组”“数据平台测试组”“课程实践组” 三个板块:“跨区域观测组” 要记录江湾与邻市湖泊的鱼类洄游差异,附了对比观测表,标注着 “重点记录鲫鱼、鲤鱼的洄游时间差”;“数据平台测试组” 包含平台操作教程,从数据上传、查询到分析功能,每一步都有截图说明;“课程实践组” 则列出了 3 节标准化课程的完整教案,包含 “鱼类洄游观测课”“生态饵料制作课”“水质监测课”,细节处满是对跨区域协作与实践落地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研学营主场地在江湾的芦苇浅滩,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槐花糯米糕’,说是暮春吃着清甜,还能给研学营学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徽章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观测评分表’,从‘数据完整性’‘对比分析深度’‘实践创新性’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生态研学优秀团队’称号,还能优先使用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高级功能!一会儿开营仪式后,您带江湾本地观测组,我跟邻市的研学代表负责对比分析,咱们同步推进,保证研学营出实效!”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满是生机。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柳絮飘落在水面上,引得小鱼啄食;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江面上的水鸟多了起来,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 —— 那正是暮春洄游的鱼群,也是今天跨区域观测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芦苇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跨区域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六个观测点(江湾 3 个、邻市 3 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架着数据上传终端和实时通讯设备,旁边摆着水质检测仪和洄游对比记录表,立着的牌子上写着 “江湾 - 邻市鱼类洄游对比观测点,数据互通,生态共研”;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数据平台体验区”,桌子上摆着十几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登录界面,旁边贴着平台功能介绍,标注着 “数据上传”“对比分析”“课程下载” 三大核心模块;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课程实践区”,摆着生态饵料制作工具和水质监测设备,还立着块牌子:“亲手实践标准化课程,掌握生态观测技能”;甚至连邻市生态局的张科长,也带着邻市的研学代表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跨区域研学长期合作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建立常态化观测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数据上传终端,迎上来接过研学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邻市的李老师还问远程观测怎么同步数据,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实践,保证跨区域协作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槐花蜂蜜水”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江湾本地观测’我来带,教学员们用水质检测仪;张科长带的邻市代表负责远程观测数据同步,你负责协调各组进度,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