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点头,让团队增加 “多参数联动预测” 功能 —— 当水温、溶解氧、降水三个参数同时发生变化时,模型会综合计算影响权重,而不是单一依赖某一个参数。经过 72 小时的连续测试,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洄游时间预测准确率 92%,路线预测偏差≤30 米,极端天气调整响应时间≤10 分钟。
“还要开发‘预测报告自动生成’功能,” 小满在键盘上敲击着指令,“十市的工作人员不用懂复杂的算法,点击‘生成报告’就能拿到包含预测结果、应对建议的文档,比如 A 市湖泊的报告里,会明确写‘建议提前 5 天布置观测点,重点监测浅滩区域’。”
组 2:跨省数据互联模块开发组(老张 + 10 名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负责平台的跨省数据接口开发,解决不同省份数据格式不兼容、传输延迟等问题。他们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标准》,重构了平台的数据传输协议,支持与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的生态站实现 “实时数据互传、历史数据共享、预警信息互通”。
“太湖生态站的数据采样频率是每小时 1 次,而咱们平台默认是每 30 分钟 1 次,” 技术人员小王调试着接口参数,“现在我们开发了‘数据频率自适应’功能,平台会自动匹配对方的采样频率,避免数据冗余或缺失。”
针对跨省传输可能出现的网络波动,老张团队还开发了 “断点续传” 和 “数据加密” 功能 —— 传输中断后,系统会从断点处继续传输,不会重复上传;所有数据都采用国家加密标准,确保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经过测试,平台与太湖、巢湖、洪湖等跨省生态站的对接成功率达 100%,数据传输延迟≤5 秒,完全满足跨省协作需求。“昨天太湖站用咱们的平台查看了 AI 预测结果,还说要把他们的蓝藻监测数据共享给咱们,” 老张笑着说,“以后跨省的生态问题,咱们也能联合解决了。”
组 3:观测设备智能化升级组(赵叔 + 8 名技术骨干)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对全省十市的观测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在原有设备上加装 “AI 识别模块” 和 “自动校准功能”—— 设备能自动识别鱼类种类和数量,准确率达 90% 以上,减少人工计数误差;每 24 小时会自动校准水质检测参数,避免设备老化导致的数据偏差。
“以前老钓友们总说,晚上观测看不清鱼的种类,现在加装了红外识别模块,就算在漆黑的水下,也能准确识别鲫鱼、鲤鱼,” 赵叔拿着升级后的水下摄像头,向测试人员演示,“而且设备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观测数据实时同步到平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天跑一趟观测点抄数据。”
针对山区 G 市水库网络信号弱的问题,赵叔团队还在设备上增加了 “北斗定位 + 卫星传输” 功能,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区域,也能通过卫星将数据上传到平台。“升级后的设备,操作更简单,数据更准确,”G 市的技术人员测试后满意地说,“以后咱们的观测效率能提高 40% 以上。”
组 4:用户体验优化组(李师傅 + 6 名讲师)
李师傅带着讲师团队对平台的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开发 “社区版”“学校版”“跨省协作版” 三个专属界面:
社区版:简化操作流程,重点保留 “数据上传”“预警查看”“饵料配方推荐” 等常用功能,字体和按钮放大 30%,方便老年钓友使用;
学校版:增加 “研学任务发布”“学生成果展示”“课程资源下载” 模块,老师能在线布置观测任务,查看学生的记录报告;
跨省协作版:突出 “跨省数据共享”“联合任务认领”“协作案例库” 功能,方便跨省生态站开展联合观测和治理。
“咱们还制作了‘一分钟上手’短视频教程,每个功能都配了语音讲解,” 李师傅打开平台的 “帮助中心”,里面陈列着 30 多段短视频,“不管是社区的老钓友,还是学校的新老师,看了教程都能快速学会操作。”
优化完成后,李师傅团队邀请十市的 100 名用户进行体验测试,用户满意度达 96%,其中 “操作便捷性” 和 “功能实用性” 的评分最高。
第二环节:跨省生态协作机制建立与实践(分三组推进)
组 1:跨省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陈守义 + 15 名跨省代表)
陈守义带着来自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四省的 15 名生态站代表,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召开首次跨省生态协作联席会议。会议确定了 “季度例会 + 紧急会商” 的协作机制:
季度例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召开,各省代表汇报本季度的生态情况、观测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