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会商:遇到跨省生态问题(如鱼类异常死亡、水质突然恶化)时,可随时发起会商,相关省份必须在 24 小时内响应。
会议还制定了《跨省生态协作责任清单》,明确各省的职责和协作流程:
数据共享责任:各省每月 5 日前上传上月的生态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联合治理责任:涉及跨省的生态问题,由污染源头省份牵头,周边省份协助,共同制定治理方案;
技术支援责任:江湾作为牵头单位,为其他省份提供平台技术支持和观测培训,每年至少开展 2 次跨省培训。
“咱们还要建立‘跨省协作档案’,每次会议和会商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作为后续评估的依据,” 陈守义在清单上签字时强调,“跨省协作不是一句空话,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每个省份都能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各省代表一致同意,当场签署《跨省生态协作协议》,并在平台上绑定跨省协作账号。江苏省太湖生态站的王站长说:“以前跨省的生态问题总没人管,现在有了协作机制和平台,咱们再也不用‘各自为战’了,生态保护的力量更强了!”
组 2:跨省联合观测任务组(小满 + 20 名跨省技术骨干)
小满带着跨省技术骨干,开展首次 “江湾 - 太湖 - 巢湖” 跨省联合观测任务,主题为 “春季鱼类洄游跨区域对比”。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数据采集阶段:江湾、太湖、巢湖同步开展鱼类洄游观测,每天上传 3 次数据(早 6 点、午 12 点、晚 6 点),平台自动汇总对比;
数据分析阶段:利用 AI 预测模型,分析三地的洄游时间、路线、数量差异,找出影响洄游的关键因素(如水温、水质、水域地形);
成果共享阶段:形成《跨省鱼类洄游对比报告》,分享给参与省份,为各地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观测过程中,三地发现太湖的鱼类洄游数量比往年减少 15%,经分析,主要原因是太湖的蓝藻浓度略有升高,影响了鱼类的栖息环境。“咱们可以把江湾治理蓝藻的经验分享给太湖站,” 小满在平台的协作区发布建议,“比如种植水葫芦、投放食藻鱼,这些方法咱们用过,效果很好。”
太湖站的技术人员采纳建议,在太湖的局部区域开展试点,两周后,蓝藻浓度下降 8%,鱼类数量也有所回升。“跨省协作就是好,能快速学到别人的好经验,” 太湖站的王站长在视频会议上感慨,“以后还要多开展这样的联合观测。”
组 3:跨省生态问题联合治理组(赵叔 + 18 名跨省技术人员)
赵叔带着跨省技术人员,针对 “跨省水域污染溯源” 问题开展联合治理。他们在江湾与江苏省交界的河流区域,设置 8 个跨省监测点,安装自动采样设备和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和流向。
“之前发现这条河的氨氮含量略高,但不知道污染源头在哪个省份,” 赵叔指着平台上的污染物流向图,“现在通过跨省监测,发现源头在江苏省的一家食品加工厂,他们的废水处理不达标,导致下游水质受影响。”
赵叔团队立刻联系江苏省的环保部门,督促加工厂整改,并联合制定 “跨省水质改善计划”—— 江苏省负责监督加工厂的废水处理,江湾负责下游的水质净化(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制剂),两地每周共享一次治理数据。
一个月后,河流的氨氮含量从 1.8mg/L 降至 1.0mg/L(达标),跨省联合治理取得显着成效。“要是没有跨省协作,这个问题可能要拖很久才能解决,” 赵叔说,“现在有了平台和机制,污染源头能快速找到,治理也能同步推进,效率提高太多了。”
第三环节:研学成果全国化推广与示范基地申报(分三组推进)
组 1:全国研学示范基地申报组(陈守义 + 10 名申报专员)
陈守义带着申报专员,完善 “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的申报材料。材料分为 “生态成果”“体系建设”“辐射影响” 三个部分:
生态成果:详细展示江湾三年来的水质、鱼类、水草等生态指标变化,附监测数据图表和现场照片;
体系建设:介绍数字化平台的功能、跨省协作机制、校园研学模式,附平台操作视频和协作案例;
辐射影响:说明江湾模式在全省十市和跨省水域的推广情况,附各地的推广成效报告和感谢信。
“咱们还要补充‘社会效益’部分,” 陈守义翻看材料时说,“比如研学活动带动了周边的生态旅游,去年江湾的生态旅游收入比前年增长 25%,还带动了 20 多名村民就业,这些内容能体现研学的综合价值。”
申报专员们按照要求补充材料,还制作了申报视频,生动展示江湾的生态美景、研学活动和跨省协作场景。视频中,孩子们在观测点记录数据、老钓友们在平台上上传水质信息、跨省技术人员在联合治理现场忙碌的画面,全方位展现了江湾生态研学的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