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冰面在阳光下泛着凛冽的光泽,联盟园区的银杏树上还挂着零星的金色叶片,风一吹,就像细碎的雪花飘落在厚厚的积雪上。陈守义站在年度复盘大厅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刚打印好的《2030 全球治理年度报告》,封面上的全球生态图谱用不同颜色标注着一年来的治理成果 —— 蓝色的海洋区域里,帕劳珊瑚礁的修复率达 85%;绿色的草原区域中,东非蝗灾防控覆盖率超 90%;白色的极地区域内,北极冰盖监测网络已实现 100% 覆盖。可此刻,他的目光却停在报告末尾的 “争议待解” 部分,眉头微微皱起。
“陈叔!极地冰芯数据的争议又升级了!” 小满抱着一摞文件快步走进大厅,脸颊冻得通红,“美国和俄罗斯的科研团队都认为,咱们和李教授团队共同采集的北极冰芯样本,应该优先提供给他们做气候研究,双方已经在视频会议上吵了起来,马丁先生希望咱们能出面调解。”
陈守义接过小满递来的会议纪要,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争论要点 —— 美国团队认为他们在冰芯保存技术上更先进,俄罗斯团队则强调样本采集区域靠近本国领土,理应拥有优先研究权。他轻轻叹了口气,打开平板拨通李教授的卫星电话,听筒里传来的除了李教授的声音,还有实验室里冰箱运行的嗡嗡声:“守义,冰芯样本必须在 - 50℃的环境下保存,再争论下去,样本的完整性会受影响,咱们得尽快拿出方案。”
“你先稳住双方,我这就组织调解小组,” 陈守义挂了电话,转头对小满说,“把东非草原的节水技术迭代报告和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的规划图拿过来,年度复盘不能只看成果,还要解决问题、规划未来,这三件事得同步推进。”
小满刚把文件放在桌上,大厅的门就被推开了,老张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走进来,帽子上还沾着雪粒:“守义,极地救援团队的设备迭代方案已经做完了,这次加入了萨米人的雪桥技术和卡雅波部落的藤蔓结构,下次再遇到冰裂,咱们的应急通道搭建时间能缩短一半。对了,奥马尔长老刚才发来消息,东非草原遇到了罕见的冬旱,他们想提前启动节水技术的试点,问咱们能不能派专家过去。”
陈守义拿起东非草原的报告,翻到节水技术迭代部分 —— 新研发的 “智能滴灌系统” 能根据土壤墒情和植物需水量自动调整灌溉量,比传统滴灌节水 30%,还加入了马赛族传统的 “石缝储水” 原理,在设备旁设置储水石槽,应对突发干旱。“让小林带着专家团队立刻出发,” 他指着报告上的试点区域图,“告诉奥马尔长老,我们不仅会派专家,还会带上新研发的设备,帮他们渡过这次旱情。”
就在这时,赵叔推着一个装满文件的推车走进大厅,车头上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守义,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的选址已经确定了,就在江湾园区的东侧,规划图已经通过审批。这个木盒是塔比拉族长托人送来的,里面装的是亚马逊雨林的种子,他说希望能在培育基地里种上,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都能感受到雨林的生命力。”
陈守义打开木盒,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雨林种子,每颗种子都用透明的小袋子装着,袋子上还贴着塔比拉族长手写的种子名称。他轻轻拿起一颗红色的种子,想起半年前在亚马逊雨林,塔比拉族长教他辨认植物的场景,心里突然有了主意:“人才培育基地不仅要教技术,还要传递生态文化,把这些种子分给每个学员,让他们带着种子回到自己的国家,种出属于自己的生态希望。”
极地冰芯数据争议调解:科学与利益的平衡之道
陈守义组织的调解小组抵达北极科考站时,一场大雪刚刚停歇,冰原上白茫茫一片,只有科考站的红色建筑在雪地里格外显眼。李教授早已在门口等候,脸上满是疲惫:“双方已经三天没好好交流了,美国团队的实验室就在隔壁,俄罗斯团队的专家甚至把睡袋搬到了样本储存室门口,就怕样本被转移。”
调解小组走进科考站的会议室,美国代表马克和俄罗斯代表伊万已经坐在桌前,两人中间隔着一张长长的会议桌,气氛紧张得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桶。“陈先生,您来得正好,” 马克看到陈守义,立刻站起身,“我们的低温保存技术能让冰芯样本保存 5 年以上,俄罗斯团队的设备最多只能保存 3 年,样本交给我们,才能发挥最大的科研价值。”
伊万也不甘示弱,拍了拍桌子:“样本采集区域距离俄罗斯的北极科考站只有 200 公里,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应该拥有优先研究权。而且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北极冰盖的历史变化,比美国团队的气候预测更紧迫。”
陈守义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打开平板,播放了一段视频 —— 视频里,李教授团队的科考人员冒着 - 40℃的严寒,在冰盖上钻取冰芯的场景,还有样本被小心翼翼地装入保温箱,通过直升机转运到科考站的画面。“各位,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冰芯样本是李教授团队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到的,” 他关掉视频,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守护地球,而不是争夺利益,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既能保证研究质量,又能兼顾双方需求的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