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叔的南太平洋生态应急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斐济苏瓦港时,正值清晨,热带风暴刚过,天空还飘着小雨,空气里弥漫着海水的咸味。斐济环境部代表科拉松带着工作人员在港口等候,焦虑地说:“瓦图莱莱岛的海水还在上涨,高地的临时安置点已经挤满了村民,再不想办法,下周的大潮可能会淹没整个岛屿。”
纳维跟着科拉松登上冲锋舟,向瓦图莱莱岛驶去。沿途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被冲垮的房屋残骸,原本茂盛的红树林被海浪折断,露出光秃秃的树干。“我们洛图马人有‘珊瑚礁养护’的传统,通过移植珊瑚幼苗,修复受损的珊瑚礁屏障,就能减缓海浪冲击,” 纳维指着远处的珊瑚礁区域,“你看,那片人工修复的珊瑚礁,去年成功抵御了三次风暴潮,保护了沿岸村庄。”
来自汤加的学员帕图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海浪监测数据:“根据瓦努阿图海洋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未来三天将有一次强海浪袭击,高度可达 3 米,我们必须在这之前加固好防洪设施。”
“不能只靠防洪堤,” 来自瓦努阿图的学员塔玛摇了摇头,他想起安布里姆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海岛生活了几百年,会用‘红树林固岸’的方法,在海岸种植红树林,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固定泥沙,同时减缓海浪速度,再结合石砌防波堤,形成双重防护。”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海岛生态防洪系统’,包括抗风暴柔性防洪堤、珊瑚礁修复模块和海浪预警设备。柔性防洪堤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能抵御 5 米高的海浪冲击,且可折叠收纳,方便运输;珊瑚礁修复模块内置营养基质,能快速促进珊瑚幼苗生长;海浪预警设备能实时监测海浪高度和速度,提前 2 小时发送预警信息。”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纳维带领,在斐济瓦图莱莱岛搭建抗风暴柔性防洪堤,洛图马人的年轻人帮忙固定堤体,他们知道哪些区域的海浪冲击力最强;第二组由帕图带领,前往汤加哈派群岛,与哈派人合作,种植红树林并修复受损珊瑚礁;第三组由塔玛带领,联合瓦努阿图安布里姆人,在埃法特岛建设石砌防波堤,加固海岸防线;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斐济苏瓦搭建跨岛防洪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防护力量。
海岛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热带风暴过后的烈日暴晒得人皮肤灼痛,海水里的盐分让设备接口很快生锈,学员们的实训服每天都被汗水和海水浸透。洛图马人部落的长老图伊递过来一个用椰子壳装的饮品:“这是我们海岛的‘清凉水’,用椰子汁和柠檬草熬制的,能防暑解渴,比你们带的运动饮料管用多了。”
纳维接过椰子壳,喝了一口,清爽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图伊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珊瑚礁养护,还有其他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方法吗?” 纳维问道。
“我们会在沿海农田修建‘梯田式挡盐坝’,用石块和黏土搭建堤坝,防止海水入侵农田,同时在堤坝上种植耐盐植物,比如海马齿和盐地碱蓬,既能固坝,又能作为蔬菜食用,” 图伊指着远处的农田,“你们看,那些挡盐坝保护的农田,芋头的产量比没保护的高出 30%。”
纳维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海岛生态防洪系统进行了优化,在柔性防洪堤内侧增设 “挡盐坝模块”,采用当地的石块和黏土材料,结合现代加固技术,提高防盐效果。同时,学员们还在沿海村庄推广耐盐作物种植,帮助村民们恢复农业生产。
三天后的清晨,跨岛防洪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斐济瓦图莱莱岛的柔性防洪堤成功抵御了 3 米高的强海浪,仅局部出现轻微破损;汤加哈派群岛的红树林种植区已扎根生长,珊瑚礁修复模块的幼苗存活率达 70%;瓦努阿图埃法特岛的石砌防波堤让海岸线后退速度减缓了 80%。科拉松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岛屿可能已经被海水淹没了。”
在生态防洪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村民开展长期搬迁规划 —— 向他们传授 “生态房屋建造技术”,采用轻质环保材料,建设能抵御风暴潮的高脚屋;指导他们建设 “雨水净化系统”,利用屋顶收集雨水,通过过滤装置转化为饮用水;培训他们使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海平面变化和海浪情况。
帕图在汤加哈派群岛的临时安置点,教村民们使用雨水净化设备:“这个设备能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每天能净化 500 升水,足够 10 户家庭使用。在海岛,淡水比黄金还珍贵,我们要学会节约和循环利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