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派人部落的村民佩妮看着刚净化好的淡水,眼里满是希望:“以前遇到海水入侵,我们只能喝浑浊的雨水,很多人因此生病,现在有了这个设备,我们再也不用害怕没水喝了。”
防护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岛防洪指挥中心对 “海洋生态防护” 项目进行技术标准化复盘 —— 纳维的 “柔性防洪堤搭建” 方案加入了洛图马人的 “珊瑚礁协同防护” 传统,通过珊瑚礁和防洪堤结合,提高抗浪能力;帕图的 “红树林种植” 方案补充了哈派人的 “耐盐作物套种” 经验,在红树林间隙种植海马齿,增加经济收益;塔玛的 “石砌防波堤建设” 方案则融入了安布里姆人的 “潮汐利用” 方法,在防波堤内侧建设潮汐蓄水池,收集海水用于灌溉。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南太平洋岛国,还可以推广到加勒比海、印度洋等海岛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标准化的生态防护体系。”
离开苏瓦港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瓦图莱莱岛的高地种下了 1000 棵红树林幼苗,每棵幼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跨岛协作,海岛永生”。纳维抚摸着刚种下的幼苗,轻声说:“等明年夏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幼苗长成大树,也希望能看到这片海岛永远不会被海水淹没。”
帕图和塔玛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环境部门完善跨岛生态防洪机制,定期开展防洪演练,让防护技术和传统经验一直传承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技术标准化争议调解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18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6 个项目组,围绕 “海岛生态防洪”“极地冰盖修复”“草原智能补水”“海洋塑料清理”“雨林碳汇交易”“沙漠蝗灾防控” 六个项目的技术标准化问题展开争论,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技术参数统一、标准适用范围和认证流程产生了分歧。
在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的调解现场,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和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伊万正争得面红耳赤。奥拉夫主张将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的混凝土强度标准统一为 C60,认为这是北极低温环境下的最优参数;伊万则坚持将 “冰盖生态修复技术” 的耐寒植物存活率标准定为 90%,且标准仅适用于北极圈内区域。
“C60 强度的混凝土在 - 5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我们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试点中已经验证过,这个参数必须统一,” 奥拉夫指着技术参数表,“如果降低标准,混凝土在低温下会开裂,导致冰盖加固失败,这是对极地生态的不负责任。”
“但 90% 的植物存活率在北极圈外的亚寒带区域根本无法实现,比如俄罗斯的新地岛南部,冬季气温虽然不低于 - 30℃,但光照时间短,植物生长缓慢,存活率最多只能达到 75%,” 伊万反驳道,“而且标准适用范围必须区分北极圈内外,否则技术推广会出现严重适配问题,这是我们在试点中得到的教训。”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加拿大的学员艾米支持奥拉夫的混凝土强度标准,但认为应增加 “低温养护流程” 作为补充标准;来自芬兰的学员埃利亚斯则倾向伊万的适用范围划分,觉得标准应根据区域气候差异进行分级,避免一刀切。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项目的技术测试报告和区域气候数据。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极地冰盖修复技术的标准化,既要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差异,不能用单一标准覆盖所有场景。我们可以采用‘核心参数统一 + 区域适配补充’的双层标准体系,核心参数确保技术底线,区域补充标准满足不同环境需求。”
他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框架:核心参数层将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的混凝土强度统一为 C60,“冰盖生态修复技术” 的植物存活基础标准定为 80%,这两个参数经过多个北极区域验证,能满足基本防护需求;区域适配层根据北极圈内外、不同纬度的气候差异,制定补充标准 —— 北极圈内低温区(纬度高于 70°)的植物存活率标准提升至 90%,并增加 “人工补光养护” 流程;北极圈外亚寒带区(纬度 60°-70°)的植物存活率标准降至 75%,混凝土养护温度标准调整为 - 30℃;同时,每个区域适配标准都附带详细的环境评估表,帮助技术推广团队判断适用场景。“我们还可以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每年根据全球气候数据和技术应用反馈,调整区域适配参数,确保标准的时效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