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南极周边海域区域重重一点,冰白色的标记在地图上格外醒目:“小满,把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的南极科考机构,共享冰川消融速度、极地生物分布、因纽特人活动区域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保护适配模型’,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部落传统、各国政策,生成个性化保护方案。另外,协调国内的极地研究中心,组建‘极地海洋生态协同治理专家团’,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的方式,为保护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迭戈、索菲亚带着七十名学员走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白色极地实训服,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联盟的徽章,背包里装着便携式冰川裂缝检测仪、海水盐度传感器、极地生物追踪器等设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极地生态保护初步方案,眼神坚定地说:“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极地适配的核心是尊重极地生态与原住民传统,这次去南极,我们会先跟着因纽特人学习极地海洋管理智慧,再结合智能技术制定方案,避免‘技术极地失效’。”
索菲亚也补充道:“我们提前整理了南极周边海域主要极地生态系统的资料,比如南极半岛冰川与罗斯海的水文关系、威德尔海的南极磷虾栖息地特性,还收集了因纽特人的传统极地监测方法,比如用‘海冰纹理观察法’判断冰川稳定性,确保到了当地能快速对接。”
陈守义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保护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像寒冬的阳光,充满坚韧与希望。“好,” 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到了南极周边海域,要多听伊格纳西奥首领和卡瓦略长老的建议,比如因纽特人的‘海洋生物迁徙追踪’传统,他们会根据海豹、海狮的活动轨迹判断海洋生态变化,确保极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记住,极地生态保护不仅要监测冰川、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因纽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维护极地海洋 - 生物的共生平衡,不能为了短期保护效果,阻断因纽特人的传统捕捞路线,比如在安装监测设备时,要结合因纽特人的‘捕捞通道’原则,预留宽 50 米的海上通道,确保他们能顺利开展传统渔业活动。”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回荡。他们转身快步离开,白色的身影在寒冬的雪景中,像一道道守护极地生态的光,消失在走廊尽头。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保护战,不仅是新周期深化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极地适配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 “极地海洋生态保护全球标杆” 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极地奔赴:从江湾到南极周边海域的保护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 “雪龙 2 号” 破冰船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时,正值当地的极夜中期,天空被厚重的云层覆盖,只有偶尔出现的极光划破黑暗,绿色、紫色的光带在天空中舞动,海面上的浮冰在寒风中相互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中国南极中山站站长王健、挪威南极科考队代表奥拉夫森、澳大利亚南极科考队代表戴维斯早已等候在科考站的码头,三人脸上都带着焦虑。王健穿着印有 “中国南极科考” 字样的红色厚羽绒服,率先开口:“南极半岛的冰川崩塌还在加剧,上周又有一座面积达 15 平方公里的冰架断裂,坠入海中后形成的冰山堵塞了罗斯海的航道;罗斯海的南极磷虾数量还在减少,阿德利企鹅的繁殖地已经有三分之一被放弃;威德尔海的因纽特人部落,每天只能捕捞到不到 10 只海豹,根本不够部落族人食用,再这样下去,他们就要彻底离开极地了。”
奥拉夫森也叹了口气,补充道:“我们挪威的极地生物保护团队尝试人工繁育南极磷虾,但磷虾对海水温度的要求极高,只能在 - 1.8℃的海水中存活,一旦温度波动超过 0.5℃,磷虾就会大量死亡,繁育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澳大利亚的冰川监测团队虽然部署了一些监测设备,但设备在暴风雪中频繁故障,数据传输经常中断;还有部分国家的极地旅游船仍在违规航行,船底的油污污染了海域,导致周边的海洋生物死亡,现在各方根本无法达成统一的保护共识。”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极地雪地车,向威德尔海周边的因纽特人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海面上的浮冰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部分浮冰上布满裂缝,随时可能断裂;远处的冰川边缘,不断有冰块坠入海中,激起巨大的浪花;路边的 “极地生态保护警示牌” 上,南极磷虾的数量数据从去年的 10 亿吨更新为今年的 2.2 亿吨,牌子旁边还摆放着因纽特人祭祀极地的海豹骨和贝壳。“南极周边海域的极地生态问题已经持续七年了,我们虽然一直在努力,但要么是技术不行,要么是利益冲突,” 王健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你们了,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