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车抵达威德尔海周边的因纽特人部落聚居地时,首领伊格纳西奥和长老卡瓦略带着五百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的冰屋前。他们穿着传统的兽皮服饰,男子穿着海豹皮制成的外套和裤子,脚上踩着北极熊皮靴,头上戴着狐皮帽子;女子穿着驯鹿皮制成的长裙,腰间系着鲸鱼骨制成的腰带,手里握着兽皮制成的暖手袋。伊格纳西奥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保护极地,我们因纽特人把南极周边海域叫做‘生命之海’,它给了我们食物、衣物和住所,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捕捞区和祭祀区域。”
迭戈握着伊格纳西奥的手,真诚地说:“伊格纳西奥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破坏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生命之海’。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极地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海冰纹理观察法’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冰川稳定性,为保护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保护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冰川监测设备和极地生物保护设备。智能冰川监测设备分为冰体结构监测区、消融速度监测区、数据传输区三个部分,冰体结构监测区通过雷达探测技术,能穿透冰层监测冰川内部的裂缝分布,精度达 0.1 米;消融速度监测区配有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实时测量冰川边缘的退缩距离,每小时更新一次数据;数据传输区采用极地专用卫星通信系统,确保在极夜、暴风雪环境下仍能稳定传输数据。极地生物保护设备则分为生物栖息地修复区、人工繁育区、食物链监测区,生物栖息地修复区能通过投放特制的微生物,改善海水酸化环境,提高南极磷虾的存活率;人工繁育区模拟南极海域的低温、高盐环境,为南极冰鱼、南极磷虾提供适宜的繁育条件,繁育成活率达 80% 以上;食物链监测区通过水下传感器,实时监测极地生物的捕食关系,为保护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两套设备配合使用,既能实时掌握冰川消融动态,又能有效保护极地生物。智能冰川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达 500 平方公里,能提前 72 小时预警冰川崩塌风险;极地生物保护设备的微生物投放效率达每天 1000 立方米,可使海水酸化指数降低 30%,人工繁育的南极磷虾每月可补充 1000 吨到自然海域。同时,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捕捞通道’传统,在设备部署时,优先避开你们的传统捕捞区域,确保你们的渔业活动不受影响。”
因纽特人部落的长老帕布罗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极地生物保护设备的人工繁育区,会不会吸引更多的天敌来捕食磷虾?我们因纽特人发现,一旦磷虾聚集,海豹、海狮就会大量出现,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捕捞量。”
赵叔立刻解释:“帕布罗长老您放心,我们的人工繁育区采用‘分散投放’模式,将繁育的南极磷虾分批次、分区域投放到自然海域,避免磷虾过度聚集;而且设备的食物链监测区能实时监测海豹、海狮的活动轨迹,提前通知你们调整捕捞时间和区域,确保你们的捕捞量不受影响。智能冰川监测设备还会在你们的祭祀区域周边设置‘保护缓冲区’,禁止在缓冲区内开展设备作业,确保你们的传统祭祀活动正常进行。另外,设备收集的冰川监测数据还能帮助你们预测海冰变化,为你们的冰屋建造和迁徙提供安全建议。”
帕布罗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极地圣湾’,那里是我们因纽特人祖先守护的海域,即使在现在的生态危机下,那里的南极磷虾和海豹数量也相对稳定,或许能帮到你们。”
二、协同保护: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伊格纳西奥首领和卡瓦略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乘坐因纽特人传统的皮划艇向 “极地圣湾” 驶去。皮划艇在浮冰之间缓慢穿行,伊格纳西奥熟练地操控着船桨,避开前方的冰缝;卡瓦略则坐在船头,不时观察海面上的动静,向学员们介绍如何通过海鸟的飞行方向判断磷虾群的位置 —— 比如阿德利企鹅低空飞行且频繁潜入水中,说明下方海域有密集的磷虾群;北极燕鸥成群盘旋,意味着附近有海豹活动。经过五个小时的艰难航行(极地寒风和浮冰阻碍导致行进缓慢),他们终于抵达了 “极地圣湾”—— 这是一处被冰川环绕的海湾,海湾内的海水清澈见底,水下的南极磷虾群清晰可见,几只海豹在海面上悠闲地晒太阳,远处的冰川倒映在海水中,形成一幅静谧的极地画卷。
“这处极地圣湾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发现的,它被冰川环绕,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所以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卡瓦略蹲在皮划艇上,指着海湾的底部说,“你们看,海湾底部的海床覆盖着厚厚的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为南极磷虾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