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仪式结束后,陈影独自站在承都的最高处——这座由青金石砌成的摘星台,已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巍峨。
他俯瞰着脚下的城池,暮色如绸缎般铺展开来,将整座都城染成深浅不一的琥珀色。
远处,樊江蜿蜒如银练,水面在落日余晖中碎成万千金箔,一艘艘画舫载着商贾与游人穿梭其间,船桨击水声与沿岸市集的喧嚣交织成一片,仿佛一首永不落幕的市井交响曲。
承都的街巷纵横如棋盘,朱红色灯笼已逐一点亮,暖光在青砖灰瓦间流淌,为这座城池披上一层朦胧的纱衣。
他的指尖轻触冰凉的栏杆,触感如玉石沁入骨髓。
风自天际而来,裹挟着城池特有的气息:
茶楼蒸腾的茉莉香、铁匠铺炽热的铁腥味、学堂孩童诵读经文的清朗声,还有街角乞丐乞讨时带着沙哑的哭腔......这些纷杂的气息在风中碰撞,凝成樊国独有的烟火气。
陈影的衣袂被风掀起,猎猎作响,他忽然意识到,这不再是他曾以焚天之力焚尽的敌国都城,而是需要他亲手托举的万千黎民生息之地。
“师父,”吴日到的声音自石阶尽头传来,脚步声在空旷的台面上激起回响。
陈影转身时,夕阳恰好将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仿佛一尊战神雕像突然苏醒。
吴日到仰头望他,目光中带着少年特有的赤诚与不安。
“我在想,樊国交给我,我该如何治理。”陈影的声音随风飘散,却字字清晰,如金石相击。
他望向远处层层叠叠的宫殿飞檐,那些雕龙画凤的琉璃瓦在暮色中褪去了华贵,显露出岁月沉淀的沧桑。
两日后,樊银秋应邀踏入承都皇宫。
静室内,檀香袅袅升起,与茶香缠绵缭绕。
青玉案上摆着几盏霁青瓷杯,茶汤清透如琥珀,热气在杯口凝成细密的雾珠。
窗棂半开,一缕斜阳穿过纱帘,在樊银秋素白的裙摆上投下流动的光斑,恍若碎金游走。
“银秋,”陈影的声音低沉而郑重,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动作间透出难得的焦灼。
“我需要你的帮助。”樊银秋垂眸浅笑,眸中似有星芒流转。
她身后书架上,一卷卷竹简与绢帛典籍堆叠成山,墙上悬挂的樊国舆图泛着陈旧的光泽,标注的朱砂痕迹如蜿蜒的血脉,勾勒出这片土地命运的纹理。
“治理国家并非易事。”樊银秋开口时,声音如清泉击石,带着女子特有的温婉与笃定,“我幼时研读《樊国治典》,以为胸中已有丘壑,可真正执掌国政时,才知山河之重,远非笔墨能载。”
她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热气拂过面容,令她眉间的倦色稍减。
窗外,几只白鹭掠过宫墙,翅羽掠过光影交界的刹那,仿佛撕开一道时空裂隙。
陈影凝视着杯中晃动的茶影,恍惚间看见万千百姓的脸在其中浮沉。
他忽然明白,这杯茶不再是茶,而是樊国的山河社稷,而他手中握着的,是千万人命运的沉浮。
樊银秋微微一笑:“师父,您请说。”
“我从未治理过国家,”陈影坦言,“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樊银秋点了点头:“治理国家并非易事。我自幼便学习治国之道,但即便如此,这些年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您需要了解樊国的现状。樊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您需要派遣得力的大臣前往各地,实地考察,了解民情。”
陈影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其次,您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樊银秋接着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它不仅能规范百姓的行为,也能保护他们的权益。”
“法律?”陈影皱了皱眉,“我想过这个问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是的,”樊银秋解释道,“法律不仅仅是惩罚犯罪,它还包括对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比如,土地分配、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等等。”
陈影若有所思:“听起来,这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是的,”樊银秋点头,“而且,您还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行政体系。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都需要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陈影负手立于书房中央,青玉案上的烛火在穿堂风中忽明忽暗,光影如游蛇般在他玄色袍服上蜿蜒。
樊银秋跪坐在织锦蒲团上,裙裾铺展如墨池,边缘金线绣的焚天焰图腾在晦暗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地底蛰伏的岩浆。
窗外暴雨倾泻,檐角铜铃被疾风撕扯,发出断续的呜咽,与案上烛芯爆裂的噼啪声交织成诡异的韵律。
雨气裹挟着深秋的寒霜渗入殿内,陈影袖口散出的霜雪酿酒香愈发浓烈,辛辣中透着冷冽,似能刺破这凝滞的空气。
樊银秋垂眸凝视膝前蒲团,指尖无意识地摩挲袖口暗纹——那焚天焰图腾的每一道针脚,都是她亲手绣制,针尖曾刺破指尖十数次,血珠渗入丝线,将金线染出暗红底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十世轮回之炼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十世轮回之炼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