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摆了摆手,说道:“我知道,如今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安禄山的事情还未解决,又得罪了朝臣,还让父皇对我产生了猜忌。”
张轩皱着眉头,说道:“王爷,当务之急,我们要想办法消除陛下的猜忌,否则,我们在朝堂上将会更加举步维艰。”
李瑁沉思片刻,说道:“此事急不得。父皇生性多疑,一旦猜忌心生,岂是轻易能消除的。我们只能暂时低调行事,等待合适的时机,向父皇表明我们的忠心。”
“可是,安禄山那边……”张轩担忧地说道。
“安禄山的叛乱准备日益加快,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虽然情报网受挫,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继续收集他的情报。同时,我们要加强与郭子仪将军的联系,做好应对叛乱的准备。”李瑁目光坚定地说道。
“是,王爷。”张轩应道。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几日后,宫中传来消息,唐玄宗下旨让杨玉环搬到离皇宫较远的别苑居住,减少她与宫廷众人的接触。
李瑁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明白,这是唐玄宗对杨玉环的一种变相惩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警告。他深知,唐玄宗此举是为了斩断他与杨玉环之间的情丝,同时也是在打压他的势力。
“王爷,陛下此举……”张轩气愤地说道。
李瑁苦笑一声,说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父皇此举,意在警告我,让我不要再与玉环有过多的接触。”
“那王爷打算怎么办?”张轩问道。
李瑁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玉环之事,我不会轻易放弃。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不能因儿女情长而误了大事。我会想办法暗中与玉环联系,同时,我们要加快应对安禄山叛乱的准备。”
于是,李瑁一边暗中派人关注杨玉环的情况,想办法与她取得联系,一边继续积极筹备应对安禄山的叛乱。他深知,此时的大唐,内忧外患,自己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不能有丝毫懈怠。
然而,就在李瑁努力应对各方压力的时候,朝堂上又掀起了一阵风波。那些与安禄山勾结的朝臣,抓住李瑁在宫廷宴会上的言论,大肆渲染,指责他意图离间君臣关系,扰乱朝堂秩序。
在他们的煽动下,一些不明真相的朝臣也开始对李瑁产生了不满。朝堂上,弹劾李瑁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往唐玄宗的御案。
唐玄宗看着这些弹劾奏章,眉头紧皱。他虽对李瑁与杨玉环之间的事情心存猜忌,但也深知李瑁并非无的放矢之人,安禄山之事,他也一直在暗中留意。只是此时朝堂上众说纷纭,让他有些犹豫不决。
“陛下,寿王殿下在宫廷宴会上公然质疑安禄山将军的忠心,实乃大不敬之罪。望陛下严惩,以正朝纲。”一位朝臣在朝堂上大声奏道。
其他一些朝臣也纷纷附和:“陛下,臣等附议。”
唐玄宗目光扫向众人,缓缓说道:“寿王之言,虽有些唐突,但安禄山之事,朕也在调查之中。此事尚无定论,不可轻易定罪。诸位爱卿,还是应以国事为重,莫要因些许猜疑,而乱了朝堂。”
然而,这些朝臣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继续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试图说服唐玄宗严惩李瑁。
李瑁得知朝堂上的情况后,心中明白,这是安禄山的党羽在借机打压他,试图让他在朝堂上失去立足之地。他深知,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反击。
于是,李瑁再次进宫面圣。在大明宫的偏殿内,李瑁见到了唐玄宗。他跪地叩首,说道:“父皇,儿臣自知在宫廷宴会上的言论有些鲁莽,让父皇为难了。但儿臣对父皇的忠心,天地可鉴。儿臣只是担心安禄山的势力日益壮大,会对我大唐江山造成威胁,所以才直言进谏。”
唐玄宗看着李瑁,神色有些复杂。他说道:“瑁儿,朕知道你对朕忠心耿耿。只是朝堂之上,一言一行都关乎重大,不可不慎。安禄山之事,朕自有分寸,你无需过多操心。”
李瑁心中焦急,说道:“父皇,儿臣并非多事。安禄山暗中扩充势力,意图谋反,这绝非儿戏。儿臣近日虽情报网受挫,但仍得到一些消息,证明儿臣所言非虚。”
唐玄宗微微皱眉,说道:“你有何证据?”
李瑁将自己暗中收集到的一些关于安禄山军队调动、粮草囤积等方面的证据呈上。唐玄宗接过证据,仔细查看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瑁儿,此事你为何不早奏?”唐玄宗问道。
“父皇,儿臣之前情报网被李林甫破坏,许多情报中断。近日才又收集到这些证据,便立刻来向父皇奏明。”李瑁说道。
唐玄宗沉思片刻,说道:“看来,安禄山之事,朕确实不可掉以轻心。瑁儿,你起来吧。朕会派人进一步调查此事,若安禄山真有不臣之心,朕定不会轻饶。”
李瑁心中一喜,说道:“多谢父皇。儿臣愿为父皇分忧,为我大唐江山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