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吊桥!”前锋传来低喝。栈道尽头是一座横跨深涧的吊桥,桥面铺着木板,两侧的绳索上挂着数十个铃铛,稍有震动便会发出声响。桥对岸的石台上,十名叛军正举着长矛守着。
李瑁打了个手势,二十名玄甲士解下腰间的绳索,将铁爪抛向对岸的岩石。铁爪抓住石缝的瞬间,他们如壁虎般贴着岩壁滑行过去,无声无息地落在对岸,长刀一挥便结果了守桥的叛军。
吊桥被缓缓放下,玄甲士们迅速通过深涧。穿过最后一段狭窄的谷道,眼前豁然开朗——这里竟是潼关内城的粮仓后方,几座巨大的粮囤矗立在空地上,守卫的叛军正在树荫下赌钱,全然不知死神已至。
“动手!”李瑁一声令下。玄甲士们如猛虎下山般扑过去,长刀劈砍的脆响与叛军的惨叫混在一起。不到一炷香的功夫,粮仓的守卫便被尽数斩杀,李瑁让人点燃粮仓,浓烟滚滚升起,在潼关上空凝成一条黑色的烟柱。
城头上的崔乾佑看到粮仓的烟火,眼前一黑险些栽倒。他终于明白唐军的真正意图,嘶吼着下令:“回援粮仓!快回援!”
但一切都晚了。郭子仪见禁谷方向升起烟火,立刻下令全力攻城。东南角的唐军再次架起云梯,这次叛军的防线已形同虚设,玄甲士们如潮水般涌上城头,与守军展开巷战。
李瑁带着人从粮仓杀向内城中心,沿途的叛军闻风溃散。曳落河虽悍勇,却挡不住唐军的两面夹击,很快便被逼到城墙根下。一名曳落河的百夫长挥舞弯刀冲来,李瑁侧身避开,长剑顺势刺穿他的肋下,随即拔出剑来,带起一串血珠。
“崔乾佑在哪?”李瑁抓住一名俘虏的衣领厉声喝问。俘虏吓得浑身发抖,指向城主府的方向:“将军……将军在那里集结残兵,说要……要突围!”
李瑁带人直奔城主府。府门前的广场上,崔乾佑正挥舞长刀斩杀后退的士兵,试图稳住阵脚。他看到李瑁的身影,眼中喷出怒火:“李瑁!我杀了你!”
两马相交,刀光剑影瞬间交织。崔乾佑的刀法带着河西军的悍勇,每一刀都劈向要害,李瑁却不与他硬拼,长剑如灵蛇般游走,专挑他的破绽。三十回合后,崔乾佑的动作渐渐迟缓,李瑁抓住机会,长剑斜挑,刺穿了他的左肩。
“降者不杀!”李瑁的吼声传遍广场。残余的叛军面面相觑,手中的兵器当啷落地。崔乾佑望着四周放下武器的士兵,又看了看肩头流淌的鲜血,突然仰天长啸,挥刀便要自刎,却被李瑁一脚踹飞长刀,反手将其擒住。
夕阳西下时,潼关的城门终于被唐军打开。郭子仪率领主力进城时,看到的是尸横遍野的街巷,以及城头冉冉升起的大唐龙旗。李瑁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的唐军阵列,忽然觉得眼眶发烫。
“清点伤亡。”李瑁沉声下令。亲兵很快报来数字:唐军阵亡八千,伤一万二;叛军阵亡三万,被俘两万,其余溃散。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是千里沃野化作焦土的悲凉。
“将军,找到这个。”张彪捧着一个血渍斑斑的木盒走来,里面是安禄山的印信,还有一封写给儿子安庆绪的信,信中说要放弃洛阳,退守范阳,再图后举。
李瑁将信扔进火盆,看着火苗舔舐着信纸,将那些野心与阴谋烧成灰烬。“传檄天下,”他的声音传遍城楼,“潼关已破,逆贼安禄山主力尽丧,大唐光复指日可待!”
城楼下的唐军齐声欢呼,声浪冲上云霄,惊得几只寒鸦从残破的城角飞起。郭子仪走到李瑁身边,递给他一壶酒:“喝一口吧,这杯酒,敬牺牲的弟兄们。”
李瑁仰头饮尽,烈酒灼烧着喉咙,却压不住心中的激荡。他望向洛阳的方向,那里还有安庆绪的残部负隅顽抗,但他知道,属于安禄山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场席卷大唐半壁江山的叛乱,终于要走到尽头了。
夜色降临时,唐军开始清理战场。伤兵的呻吟、掩埋尸体的夯土声、远处偶尔响起的零星厮杀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歌谣。李瑁站在城楼上,望着星空下连绵的营帐,忽然想起长安的曲江池——那里的荷花,此刻应该已经谢了吧。
“明日进军洛阳。”李瑁转身走下城楼,甲胄在石板路上敲出清脆的声响,“让安庆绪知道,背叛大唐者,终将付出血的代价。”
身后的潼关城,在月光下沉默矗立。这座见证了无数兴亡的雄关,今夜终于洗去了叛军的污秽,重新回归大唐的怀抱。而在它的前方,是等待光复的故都,是亟待重整的河山,是一场注定更加艰难的征程。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