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砚的农技队到哪了?”李瑁问身边的参军。
“回殿下,已过黄河,正在沧州以西开垦梯田,西域麦种也种下了,说是明年开春就能有收成。”参军递上最新的简报,“另外,丐帮弟子传来消息,赵州的叛军余孽正在围攻县城,县令派人求援。”
李瑁立刻传令:“连夜进军赵州!”
玄甲士们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踏着月色向赵州疾驰。行至半路,遇到一群逃难的百姓,为首的老者说赵州县令正带着衙役死守城门,叛军攻了三天三夜,城里的箭快用完了。
“加速前进!”李瑁将披风甩在身后,战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他知道,一旦城破,又是一场屠城惨剧。
黎明时分,赵州城下的叛军正在架设云梯。李瑁率领玄甲士从侧翼突袭,长枪阵如锋利的楔子,瞬间撕开叛军的防线。城楼上的县令见援军赶到,立刻下令开城反击,军民合力,不到一个时辰便将叛军击溃。
“殿下救命之恩,赵某没齿难忘!”县令跪倒在城门下,他的官袍上沾满血污,手臂被箭射穿,却依旧挺直腰杆。
李瑁扶起他:“守土有责,你做得很好。”他让人将《青囊秘要》的抄本递过去,“让郎中按这个法子治伤,尤其是箭伤,用煮沸的麻线缝合,不易感染。”
县令捧着抄本,如获至宝:“殿下真是百姓的再生父母!”
在赵州休整时,李瑁收到了张彪的捷报:幽州城破,安庆绪被擒,正在押送长安的路上。他望着捷报,却没有丝毫喜悦——清剿叛军余孽的战事仍在继续,河北大地上,还有无数个田承嗣在为祸一方。
“殿下,沧州送来的信。”亲兵递上一封家书,是杨玉环写来的。信里说长安的冬雪下得很大,她让人给前线送了棉衣,还说玄宗皇帝见了安禄山,只是叹着气说了句“痴儿”,便下令秋后问斩。
李瑁摩挲着信纸上娟秀的字迹,想起她在信末画的那个小小的暖炉,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他提笔回信,说河北的麦田已种下新苗,说陈医令的金疮营救了很多人,说等清剿完余孽,便回长安陪她看雪。
写完信,他走出县衙,见江湖弟子们正在教百姓如何制作简易的投石机,防备小股叛军袭扰。几个华山派的弟子正教孩童们辨认草药,说是按《青囊秘要》上的记载,这些草能治风寒。
“殿下,您看!”一个年轻的江湖弟子举着一张布告跑来,那是丐帮弟子在叛军窝点搜出的,上面列着所有潜藏余孽的姓名和藏身地,“有了这个,咱们就能一网打尽了!”
李瑁接过布告,上面的墨迹还带着血腥味,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清剿之路。他忽然明白,清剿叛军余孽,靠的不只是军队的刀枪,更是百姓的眼睛,是江湖义士的援手,是那些渴望安宁的人心。
三日后,李瑁率领军队清剿了最后一处叛军据点——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座山寨。寨主是安禄山的旧部,负隅顽抗,最终被玄甲士们乱箭射死。山寨里囤积的兵器被运往各州府,粮食分给了附近的山民,那些被掳来的女子,也由女兵护送着返乡。
下山时,李瑁看到几个山民正在烧毁叛军的旗帜,火光中,他们的脸上带着解脱的笑容。一个背着柴火的少年朝他挥手,嘴里喊着“多谢官爷”,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
“殿下,河北各州的捷报都来了。”参军捧着卷宗赶来,“沧州、赵州、冀州……所有叛军余孽都已肃清,百姓们开始返乡种地,巡察使说,明年开春,就能看到新麦子了。”
李瑁站在山顶,望着河北平原。夕阳下,炊烟在村落里升起,田埂上有人影在劳作,虽然残破,却充满了生机。他知道,这场清剿之战,他们不仅消灭了叛军余孽,更重要的是,让百姓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传令下去,”李瑁翻身上马,玄甲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回师洛阳!”
玄甲士们的欢呼声在山谷间回荡。他们知道,平定叛乱的日子近了,回家的日子也近了。李瑁勒住马缰,最后望了一眼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心中默念:等着吧,等到来年麦熟,这里定会再次充满欢笑。
队伍向洛阳进发,马蹄声踏过新翻的土地,留下的脚印很快便会被春风抚平。而那些深埋在土里的麦种,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就像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就像这个历经劫难的大唐。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